頭條揭密》北京首都機場裸女壁畫讓香港霍英東安心的奧秘

1978年中共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非一帆風順,各種政治鬥爭與經濟社會文化的衝撃一直困擾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雖然改革開放過程中有各種困難與波折,大多數人仍願意以樂觀的態度來堅持下去。最近大陸媒體與網路上有不少人重提香港企業家霍英東一段有關北京首都機場壁畫與改革開放關係的談話,可能反映許多人對改革開放的前景感到擔憂。

曾有海外媒體指出,中國如果在公共場所出現女人的裸體圖像,就表示改革開放還會持續下去。據說這段話源於受中共領導禮遇的香港企業家霍英東,他因在大陸投資,經常來往於北京與香港之間,期間曾數次對人表示,「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首都機場裸女畫還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較踏實。」

霍英東被中共定位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就一個香港商人來說,其地位已經不能再高了。他含蓄地以北京機場的一幅裸體畫來反映自已對改革開放的期待,表態的方式拿捏得極其巧妙。

北京首都機場是周恩來生前1971年就已開始規劃,但一直到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加速進行,當時負責機場建設的是後來擔任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書記的李瑞環,他在經過考察後,決定依照國際機場的慣例,在機場做些具有本地文化色彩的藝術佈置,為此找上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張仃則找上袁運甫與他的弟袁運生等人一起規劃。當時袁運生正好剛從雲南寫生返京,於是決定以雲南傣族的風格製作一系列壁畫。

袁運生將他的作品命名為《潑水節——生命的讚歌》,並邀請了費正、連維雲兩位畫家一起參與創作。在多幅連續的壁畫中有一部份出現了3名裸體在河中沐浴的傣族少女。他們從1979年初一直工作到10月才完成,當最後3名裸女的部份完成時,所有參與畫作的人都非常吃驚,雖然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初期,到處都在談思想解放,但是以裸體畫直接衝擊美術界,還放在首都大門口的機場中,許多人擔心這壁畫可能過不了關。

當時首都機場管理階層對這項衝擊社會禁忌的藝術創作十分忐忑不安,試圖要求做些修改來遮蔽裸體卻都遭到拒絕,首都機場主事者後來只好找上總指揮李瑞環,李沒有表示意見,他直接指示:「等鄧小平同志看了以後再說」。結果鄧小平看了壁畫後並未覺得不妥,他說:「這有什麼好爭議的,藝術表現很正常,我看可以。」據傳鄧小平還出了個主意,要求壁畫多印一些出來,可以出售或贈送給外國訪客。

1979年10月由7幅壁畫組成的機場大型壁畫群正式亮相,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後首批系列壁畫作品,很多人爭先恐後的來首都機場參觀。袁運生所畫傣族少女沐浴圖,自然成為焦點與熱議的話題,引來許多民眾到機場參觀壁畫。外國媒體也對此做了報導,認為中國公共場所牆壁上出現裸女圖,顯示改革開放正在社會各個層面推動。當然,袁運生的突破性藝術表現也引來許多咒罵與批評,許多官員揚言要把他關進拘禁重大政治犯的秦城監獄。

袁運生曾表示,中國的藝術必須要過人體這一關,尤其是公共建築,不然中國永遠邁不出去這一步。其實在改革開放初期比袁運生更早衝擊中國藝術的還有一位廣州雕塑家唐大禧在1979年創作了著名雕塑《猛士》,該雕塑是一個裸體女子騎在奔馳的駿馬上,但由於引起爭議太大,該作品被禁止參加美術展,直到8年後的1987年才被允許放置在廣州市人民公園內。

袁運生的傣族裸女沐浴圖雖然經鄧小平拍板而得以留存,但也非一帆風順。1980年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因「清理三種人」與「整黨」鬥爭加劇,為避免淪為保守派攻擊藉口,機場裸女圖的3名裸女部份先掛上一層紗遮住,1982年底又因面臨「清除精神污染運動」,裸女圖被用三夾板擋住。這一遮一擋持續了10年之久,直到1990年北京亞運前才把三夾板撤除。

有關霍英東對北京首都機場裸女圖的評價,即便有許多媒體廣為傳播,但一直未獲其本人公開證實。雖然如此,這段隱喻式的評價能廣為流傳,顯然是因為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位香港企業家於2008年去世,近幾年霍英東的相關評價再次引發網上討論,也許正是反映大陸民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擔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