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還在猶豫什麼?」專家教戰!派AI刺探下單最後一哩,電商勸敗外掛開起來

《數位時代》採訪9家產業各異的品牌、15名MarTech業界專家,探討如何讓行銷科技工具精準對症下藥。當品牌在成功抓住「對的人」目光後,就要設法縮短顧客考慮期,打鐵趁熱祭出誘因「清空購物車」。文末完成問卷,免費下載本期【MarTech趨勢圖解專刊】

挑戰:跟「考慮期」賽跑!排除買家縮手障礙

在行銷領域中,許多品牌最關注的就是轉換變現,也是MarTech和「真金白銀」連結最深的一段。

其中,消費者下手購買前的「考慮期」就是最大的考驗,當品牌在後台看到消費者在網站逛了2小時都沒下單時,一定最想知道,他到底在猶豫什麼?流程中遇到什麼困難?Appier資深業務經理江奉融表示,抓住猶豫客的心理,是達到導購目的最重要的任務,然而過去的MarTech工具都在追求把內容主動推出去,但無法了解消費者行為的細微差異,「以前這塊叫做售前服務,主要是客服在經營,但客服和行銷轉換沒有辦法直接畫上等號,所以也很難追蹤改善。」

對消費者的行為理解度不高,分散在不同的數據整合困難,AnyMind Group媒體成長部經理林憶如透露,不少零售業甚至要花1年才有辦法把消費者的數據整理完成,甚至可能整理到一半放棄,在會員資料蒐集的階段,也會面臨消費者,在過程中流失。

策略1:「體驗」決勝負,MarTech是長期心理戰

直到AI的出現,讓「猶豫客」可以進行多維度的分析,甚至設定好自動觸發溝通的時間點。Appier產品總監劉智雄分享,可以設定讓AI主動的去和猶豫客打招呼開啟對話,在言談中去判斷對方輸入的內容、購買意圖多強,同時了解猶豫原因,比如「知識型」猶豫客,認為自己對產品資訊理解不夠,或「時機型」猶豫客,已經對產品感興趣,但在等待時機成熟,就能定期推播折扣等資訊刺激,用多種方法因應。

awoo執行長林思吾則指出,網站體驗是促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因為良好的網站體驗可以成功減少消費者困惑、探索的時間,讓他們快速找到需要的商品,也藉此縮短考慮時間,加速下手購買。

為了達到這個效果,首先必須優化站內的搜尋功能,包含提供清晰的產品分類,並結合AI標籤來改善導覽功能,另外,互動性工具如虛擬店長、即時回答問題的對話窗,這些作法都牽涉到網站的基礎建設,對於一些從未優化過網站體驗的品牌來說非常耗時,但林思吾認為,這是成長必經之痛,「必須把MarTech工具視為長期提升效率和效果的助手,而不是短期的促銷工具。」

猶豫客分類: AI觸發對話後,分析行為意圖並設定應對機制
優化網站: 產品貼標籤,網站搜尋、導覽路線清晰,即時回答問題
基礎建設: 會員系統評估,設定合理轉換目標

策略2:看營業額評估導入規模,切忌蛇吞象

至於消費者行為數據的取得,AnyMind Group台灣總經理李佳倩認為,對單月營業額500至600萬元以上的品牌,建議直接導入CDP最完善的分析資料,但若營業額未達這個規模,在CDP評估上須更謹慎,因為一次性導入100至150萬元,後續每月也是10萬元左右的開銷,數據量不夠的情況下也無法展現效益,會對營運造成相當的負擔。

林憶如認為,品牌需要先盤點公司現況、建立目標,接著設計開發流程,最後才能設定合理的成效評估及優化機制。假設公司想解決的問題是漏斗中層的溝通環節,要盤點的就包含現況:「1個月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件事情上」,目標「導入後希望節省一半的時間」。品牌是否足夠了解自己、目標都影響著挑選工具的方向。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cama café速配「我推的網紅」多5倍曝光!開箱旗艦店新菜,找居家設計KOL比吃貨型有效
【圖解】行銷人快上車!百工百業如何玩對MarTech?轉換率提高710%、付費會員翻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