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觀點:講萊豬扯萊牛,農委會主委出現萊豬症候群?

政府只憑一紙行政命令,即將於明年1月1日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簡稱萊豬)進口,引起民意沸騰反彈。然而現在包括勞委會主委都在說,國人早就吃含瘦肉精的牛肉了,如果萊豬不能進口,應該連萊牛都一起禁。這話看似有理,實則只是話術,騙騙不知情的老百姓

其實早期臺灣一直進口美國牛肉。直到2003年因為狂牛症禁止,中間一番波折,2006年1月再開放,同年10月才公告含瘦肉精的萊牛禁止進口。換言之,萊牛2006年10月前並未限制,之前禁止進口則是因為狂牛症。

2010年美國在臺協會聲明表示,臺灣限制萊牛進口,將很難與美國擴展雙邊貿易。於是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便提出允許萊牛進口,引起民間普遍反彈。行政院遂提出「三管五卡」政策管制-三管: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五卡:「核」核對證明、「標」明確標示、「開」開箱檢查、「驗」切實檢驗、「查」資訊查明。層層管制,就是為了爭取萊牛進口的支持,但絕大部分不吃牛的民眾都不埋單。

說了半天,這次萊豬進口,跟當年萊牛的什麼差別?

一、國人食用的份量差很多,萊牛與萊豬影響天壞之別:

國人食用牛肉,2019年平均一年為5.88公斤,但豬肉則為36公斤,足足多了6倍,因此,國人可能不吃牛肉,但很難不吃豬肉。加上美國牛的油花分布平均,做為牛排價格較高,因此,國人可能不吃、少吃美牛,影響人體的機率很低;但萊豬進口之後,由於價格較低,為了降低成本,所有豬肉製品都可能使用,尤其是收入較低的藍領、底層民眾,遇到價格低的豬肉製品很難抗拒。因此,民眾不一定吃得到萊牛,但萊豬可能就天天碰得著。

二、開放萊牛進口要經立法院通過,萊豬行政命令連立法院都不送:

萊牛開放進口時,當年三個在野的民進黨、親民黨、台聯聯合提案,要求臺灣境內的美牛下架。在立院表決時,執政的國民黨至少有7位立委沒有進場投票,就是為了難向地方民意交代。最後同意、反對票打成平手,硬是動用了主持會議的院長王金平一票,才封殺了美國牛下架的提案。但是這次萊牛進口,執政的民進黨不敢讓立委表態,怕他們失去選票,竟連立法院都不敢送,可見行政院的心虛。

三、萊牛進口要經三管五卡,萊豬現在如何管制都未知:

如同前述,馬英九政府為了爭取萊牛進口,提出「三管五卡」層層把關。但畢竟牛肉與豬肉的食用範圍不同,很少有人吃牛肉包子、牛肉貢丸、牛肉熱狗、牛肉香腸、牛肉魯肉飯,但上述「牛」改成「豬」,大部分人幾乎難以避免。然而到了萊豬開放前一個月,政府連如何把關、如何標示,民眾如何確定要吃的包子、魯肉飯究竟是不是萊豬都不知道。如果政府做不到把關,一年吃個幾十公斤含瘦肉精的豬肉,究竟會如何,政府也缺乏科學報告給個說法,這叫民眾如何安心?

其實,萊豬進口之前,美豬也在進口,只是都不含瘦肉精,與其他豬肉價格差異不大,所以只佔所有進口豬肉的1.2%。未來價格不到臺豬6成的萊豬進口之後,由於價格具競爭性,比例會提高到什麼地步,猶未可知。民進黨立委說的「不會不要吃?」。其實真是「別人的孩子死不完」。既然都叫大家不要吃,為什麼要進口,而且還是在美國沒有要求之下主動進口,難道是農委會等官員們還沒吃萊豬,症候群就先行爆發?

因此,請官員不要再跟民眾講,禁止萊豬進口前,應該先禁萊牛。要禁萊牛也行,反正民眾吃得很少。只不過農委會主委講這句話前,應該想想看對誰的傷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