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船的「空手道」

報載日前台船要求行政院增資,面對官員詢問過去增資效益、及這次增資用途,卻答不出而被打回票。坦白說,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一家公司高層對增資用途都說不出來,不是高層無能到心不在焉的程度,就是現在政府的錢「太好取用」,不論何者皆不足為訓。

台船在2017年時曾辦理過一次減資,接著2年都有辦理增資,其中少部份是對外募資,但大部份其實是政府透過官方的財團法人、基金、投資公司等單位出資認購,這次再要求行政院增資,應該可算是「一而再再而三」吧。

一般再不上軌道的企業要增資,不論是伸手向廣大投資人要錢,或是以私募方式找投資人,總要有一套漂亮的說詞,才能「騙」到錢,也要有言之成理且「端莊」的書面資料去說服,否則投資人為何要掏錢買單?這應該是經營企業的基本常識,更是資本市場的SOP,類似台船不但什麼資料都不帶的「空手道」、然後連講也講不出就要對方掏數十億元買單,是奇特了。

從結果論來看,坦白說,這個增資行政院終究會首肯、納稅人一定要為台船買單,因為台船是蔡政府推動「國艦國造」與「離岸風電」政策的重要單位,特別是「國艦國造」,幾乎是沒有台船就不必推動,這從潛艦產業園區落腳在台船基隆廠內就可看出台船的重責大任。

但也必須說,台船是否扛得起這個責任,是讓人懷疑,政府更有必要把關。台船是一家老字號的國家隊公司,前身就是十大建設時的中船併掉另外一家公營的台船後的公司。超然歷史悠久但過往表現難稱亮眼,同為公營體制,中船就無法如中鋼一樣以高效率經營得虎虎生威,反倒是技術落後、虧損累累,到2001年終難承受,只好強推「再生計劃」,一口氣裁員一半、留下的人減薪35%,才保住中船命脈。2007年在扁朝的正名運動中改名為台船,隔年股票掛牌上市。

台船在再生計劃、掛牌上市後,曾有一段好光景,馬政府時期每年獲利在9-20億元左右不等,但從2016年開始虧損,最嚴重時虧損達58.8億元,最後只能大幅減資再增資。但從台船的表現、外在大環境的灰色來看,台船的前景是讓人擔心。

蔡政府賦以「國艦國造」、「潛艦國造」重責大任,投入經費數千億,正面看當然是支撐了台船,讓台船有機會與能量擴大與升級;但反面看卻是潛藏太大的浪費與風險,如果台船技術不到、經營管理又差,可能永遠無法「如期如質」的造出軍艦、潛艦;如果造出的軍艦不堪使用、潛艦「沈不下去浮不起來」,政府浪費了龐大的預算、也虛擲多年光陰。

換一個角度看, 台船敢於「空手道」去要增資的錢,是否代表政府的「口袋太鬆」、太容易要到錢了?這幾年蔡政府投資不少錢去養「國家隊」,動輒搞數百上千億元的產業基金,隨便一家企業出手就是投資數十億元;至於今年的紓困,更是大方出手、毫無節度,做為國家財政豐裕、錢用不完。

實際情況則是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依舊堅挺在5兆多元,毫無下降跡象。今年則因疫情與紓困因素,稅收少了、支出多了,負債眼看就是要創10年新高,明年赤字依舊。國家的錢真的沒那麼多,就算財政何餘裕亦不該揮霍,類似台船這種要行政院拿錢增資,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事情,還是少點吧。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拚公司轉虧為盈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8月起僅領2萬3800元月薪
相關報導》 風評:潛艦國造風險,從台船事件看「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