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韓同入「生不如死」的警訊

沒有太多意外,去年台灣人口減少,算是首度出現人口衰退;無獨有偶,韓國同樣在去年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2隻小龍追隨「前輩」日本的腳步邁入人口衰退期─日本人口衰退已多年矣。當經濟體邁入「生不如死」的地步時,有值得各界注意的警訊,特別是退休養老問題將日益嚴重,必須及早因應。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資料,去年全年全台新生兒出生人數只有16萬5,249人,創下史上新低,死亡人數17萬3,156人,比出生人數多出7,907人,自然增加率為負的千分之0.34,是人口「生不如死」的第一年。如果再加上遷移因素,去年底台灣人口數為2,356萬1,236人,較前年底減少4萬1,885人,台灣人口數首度出現負成長。

與台灣難兄難弟的是韓國,去年也是死亡人數首次超過出生人數,去年新生兒數不到28萬,比2019年接近31萬大幅減少10%之多,因此人口呈現負增長。實際上,這幾年韓國已經成為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政府推出各種獎勵生育措施,從結果來看,效果近零。

當然,台、韓並不孤單,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前輩:日本。日本在2007年以來人口就逐年減少,以2019年而言,日本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整整高出50萬人之多。

一般把人口的增減分為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指的就是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的變化,社會因素指的就是移民因素─不論是島內的人往外遷移還是島外人遷移入台;去年則是正好自然因素出現生不如死,社會因素因疫情影響,移出高於移入,兩相加乘情況顯得更嚴重。

台灣去年出現人口負成長,從趨勢來看,要逆轉的可能性低。民眾晚婚、不婚、或是結婚不生的現象不易改變,但人口老化則日益嚴重,因此趨勢來看,「生不如死」的現象應該會持續,最糟糕的狀態則是進一步惡化。

至於社會因素的人口變化,台灣向來不是一個開放、歡迎移民的社會,要改變不僅在法令制度上要作調整,更根本的社會心態要有改變,坦白說,這也看不改變的可能,因此不必寄望移民能增加,反將人口衰退的趨勢。

如果台灣註定就要面對長期的人口衰退,就該警覺到其影響是長期,改變則深入經濟、社會、產業、教育等所有領域。以經濟而言,人口紅利消失、人力資源改變,對企業的雇傭勢必有衝擊,企業不會如其它「年輕的經濟體」一樣,可擁有源源不絕的勞力供給。對整體社會而言,人口的老化讓各種政策、公共建設的提供都要有不同過去的思維;政府的政策與社會對養老、長照的規劃是否足夠與完善、經濟體扶養比例的惡化,都該有對策。

至於教育方面,影響應該是更有感;台灣根據每年新生兒人數40萬左右時,所擴充的高教體系,在新生兒人數降到20萬不到時,會發生什麼問題應該很明顯:嚴重的供過於求,後段班私校本系大部份都招不滿或甚至招不到學生,這幾年外界可看到許多私校交迫縮編(取消一些科系)、退場(結束學校營運),那些流浪多年、只能在高教體系找到兼職的教師,「正職化」的機會將更少也更難。

在台灣進入人口衰退後,大部份人優先思考的可能是政府該如何鼓勵年輕人多生,扭轉少子化、生不如死的人口自然衰退;但很現實的是,大部份經歷過少子化的國家,都無能以政策鼓勵年輕人從少子化變「多子多孫多福」;因為年輕人不生不養,牽涉到的不僅是政府有沒有那個「微薄」的政策鼓勵經費,而是考慮到工作壓力、住房購屋高昂、育兒成本過高等多重問題,政府很難把所有不利因應一一扭轉。

因此,更務實的反而是正視會更嚴重、當然也「更切身」的退休養老問題,現在進入戰後嬰兒潮的退休高峰,每年有十多萬勞工從職場退下,退休基金財務顯然惡化中, 政府是否想清楚該及早啟動年金改革,還是橫心就用預算貼補,該早早作決策,因為在人口衰退後,退休養老問題將是社會最重要、也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多國出現人口負成長窘境,為何瑞典仍保持生育率前段班?從這些小細節看出福利大國的用心
相關報導》 南韓人口負成長》韓媒:年輕人連工作、買房都難,光補助生育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