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夜減型」減電提早上路,政府告訴大家什麼?

近來台電內部一個「公告」相當轟動,內容是台電「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從過去的5月起實施,提前自3月起實施,在野黨與外界就此指蔡政府的「不缺電說」是謊言,台電則頻頻喊冤。

這項所謂的「彈性夜減型」的減少用電方案,算是行之多年的措施,作法是讓用電大戶以志願的方式,藉由電費減扣回饋,移轉尖峰用電。只是過去需量反應執行以日間為主,現在則是再生能源增加,為提升夜尖峰供電裕度,因而在今年推出彈性夜減方案。台電說提前到3月實施,是「為使用戶盡早熟悉方案內容以調整用電行為」,不代表缺電。

其實,台電的千言萬語都抵不上一個事實:就是缺電了!同時也暴露政府能源政策的缺陷與弱點。

國內用電量很明顯的有離尖峰之分別;不論以整年、季節看,或是以單日看都是如此。一般占比過半的工業用電全年較穩定,因為全年都是生產季,但民生用電則起伏大,特別是夏天開冷氣的用電最驚人,因此全年用電高峰一定就是夏天。至於單日,午後冷氣開最兇時是一個尖峰,另一個尖峰是傍晚4時至8時的第二尖峰,也稱為「夜尖峰」。

所謂的用電調度,大部份的資源與力氣其實就是在補足尖峰需求、如作得到就儘量彌平、拉近離尖峰的用電量,所謂的彈性日(夜)減型的減少用電措施,就是要達到此目標。如果在任何時間供電都有餘裕,台電當然不必當冤大頭,給用戶優惠的減免要用戶在其它離峰時間用電。

當政府必須祭出極度優惠的電費減少來「回饋」配合減量政策的大用戶時,不論有多少理由、講得多好聽,其實就是電不夠了,才要高價請用電大戶「把時間挪一挪」;大部份工廠的生產都有既定的時間與流程,不是可任意挪移,因此台電才要祭出優惠回饋,即使如此,能夠影響的比例只有區區一、二個百分點,如此的「寸土必爭」,可以想見缺電風險之高。

現在大概除了政府官員「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台灣無缺電問題之外,企業界大致上對未來幾年的缺電風險,得到難得的共識。去年4大公投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就說,今年一定會缺電,這是大家的選擇,就不用怨了、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說未來「缺電是一定會缺的」,工商團體也含蓄要政府與民間「一起解決用電問題」。

如果說這些企業界有「顏色問題」所言未必可信,那麼,與台灣及綠營極度友好的美國企業應較可信吧?幾天前,台灣美國商會昨天公布「2022年商業景氣調查」,結果是:78%受訪者對供電穩定表示擔心、74%擔心電壓穩定性、61%擔心電力成本、73%擔心綠能進展、高達71%擔心電網韌性。

用白話文講是:外商眼中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相關議題是「滿江紅」、百分之百不及格。而且擔心供電相關問題各項目的比例都較過去增加兩位數。

從供需面或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未來幾年缺電風險。2017年時,每年電力需求成長率估是1.2-1.8%,但因中美貿易戰帶動台商回台投資、半導體廠又大舉擴充,到2019、2020年時,用電成長率2.1%,政府趕快把到2027年前平均每年的用電成長率上調為2.5%。但即使如此,還是遠遠低估了實際需求─去年用電成長率高達4.6%,今年在半導體持續擴廠、台商回流不斷情況下,電力成長率大概是無法壓低。

但與此同時,供電成長遠遠追不上需求;蔡政府不斷推銷的綠電,實際進度緩慢,去年綠電占整體比重仍是只有5%左右,可以確定2025年不可能達到20%的政策目標;為了完成廢核,未來4年核二、三都要除役,算算為了廢核台灣等於浪費超過一個中火的發電量。由此產生的電力缺口,蔡政府幾乎全部以天然氣發電機組補充,未來6年要增建1226萬瓩的氣發電機組,但時程上會出現空缺與落差。這就是為什麼企業界如此擔心未來幾年的缺電、外界也都預測今年夏天起備轉容量率就要拉警報、缺電風險大增的原因。

此外,蔡政府大力增加光電並以此宣導綠電成功,但實際上台灣光電的容量因子只有1成多,換句話說,100萬瓩的裝置容量只能發出10多萬瓩的電量;台灣地小人稠、太陽光(特別是北部)不足,原本就不是發展光電的好地方;把光電比例拉高,其實會碰上「第二尖峰」的電力調度問題,這其實就是能源政策的問題。至於長期帶來的排放增加與空污惡化,更是全民都要承擔的惡果。

未來幾年,民眾與企業界只能自求多福,希望台電能夠展現「藝高人膽大」的能力─雖然備轉容量率低,但還是能「驚險過關」,當然,還需要老天協助,天氣不要太熱、不要再有員工「誤觸開關」、不要再有那個大型變電所損壞跳電、不要有…………….,則庶幾可過關矣!困難度確實高,那些偷雞摸狗降載過關的老把戲大概是難以避免了。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風評:投資台灣方案延長的憂喜
相關報導》 王伯輝觀點:核二廠一號機將「停役」,今年夏季用電「剉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