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悲傷與墮落─台商要「逐水草而居」到何時?

近期台商圈最震撼的消息當屬中國昆山祭出「限污令」,台商再次面臨遷移它處、甚至倒閉關廠的壓力。有人為台商感到悲傷,有人則責台商「墮落」,而更可能的是兩者兼具。

為了整頓嚴重的污染,近年北京已逐步收緊環保規範與執行,幾年前就曾讓原本的台商重鎮東莞掀起一波台商倒閉、出走潮。去年初昆山就已開始祭出限污令,但原本是2個月一次的「限排」、變成1月一次、1周一次,年底終而出現停工的全面限污令。

雖然之後緊急喊暫停,但不少台商還是被迫停工時間更長,號稱昆山有5成台商「自主」停工停產,連著名的台企聯榮譽會長郭山輝的「台升家具」,在中國的工廠也突然宣布2月1日停產;許多台商已表示,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都已不適合設廠,很多家準備退出此區,另覓地方建廠生產

對許多台商而言,這確實是悲傷的時刻;2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台商帶著資金、技術前來投資設廠,帶動了經濟、創造了就業、繁榮了地方,現在卻只是一紙命令,就毫不留情的要把台商一腳踢開,台商要被迫放棄耕耘多年的廠房,再次遠走他鄉,真是情何以堪?大有狡兔死,走狗烹之感慨。

但換個角度看,卻也讓人對台商未能因應時代與社會變化─當然,更有政策更替─與時日進,感到遺憾。幾乎任何經濟體,在發展之初,求溫飽、創數量一定擺在首位;但在社會逐漸富裕後,對生活與環境品質的要求必然一步步提高。

過去,黑煙、污水就隨意排出,讓「大自然消化吸收」,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完全不管、不介意;要建廠、要開發,隨意挖墾、無人理會環保。但現在都不行了,不僅政府要管,社會與民眾更難接受。即使號稱重環保的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甚至台灣,也都曾走過這麼一段「從破壞到環保」的過程。

中國雖然已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後,但付出昂貴的代價─環境破壞、霧霾蔽天、毒溪遍布,經濟上則是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過低引發的諸多後遺症。當北京政策決定只要「有質量(品質)的GDP」時,那些以鄰為壑的企業就要掛了。

大部份的生產行為會附帶產生所謂的「外部成本」─工廠主要是排出黑煙、硫化物、PM2.5….等造成空污,排放含各種化學物質的廢水,讓河川水流、甚至土地受污染。這是一種典型的企業只顧賺錢、(污染)成本則由民眾、社會承擔的模式,各國政府為此訂定各種法令,規範排放標準、工廠設備與原料(某些污染過於嚴重者根本禁止使用),同時也有公權力稽核、違反者必須受罰。這是要把原本廠商造成的外部成本「內化」,廠商必須自行負擔、吸收這個社會成本,如果作不到者就註定要被淘汰,只能關廠倒閉。

從昆山台商所說「100家台商中,不到2家符合官方標準」的話來看,當「有質量的GDP」成為政策主流時,台商已難調整因應;而這些企業的不長進、甚至墮落,就更讓人訝異。

當中國緊縮環保法令、確實執行稽核時,無法因應的台商可能再遷移到更落後、更邊緣的地方、國家生產,繼續「以鄰為壑」的污染空氣、河川,正如過去數十年的作法一樣。但台商要「逐水草而居」、專找生產成本低到不管環保的國家設廠到何時?還有多少地方、國家可讓廠商如此作?又能再有幾年好光景?為什麼台商總少了一點在提高附加價值上的努力?

對政府而言,該注意的是此事件對台灣到底有多少影響。中國是台灣對外出口的最大市場,也是我國享有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最重要的來源是因台商在中國投資所帶動的半成品,在台商大批出走後,對台灣的出口、經濟可能有多大的影響。

對這些被迫從珠江、長江三角洲出走的台商,萬一要「鮭魚返鄉」,回台投資,政府可以歡迎他們、也能幫其解決投資問題,但千萬不能如扁政府當年所為,放寬環保標準與要求,因為這樣得到的GDP是劣質的GDP。

至於那些永遠不願把外部成本內化、自己負擔的台商,想想吧,這般逐水草而居能到幾時?

相關報導
中國環保追殺令!西進20年台商告白:管你什麼GDP,先殺再說!
曾志超觀點:大陸環保執法趨嚴對台商之影響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