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所得差距爆增為149倍,變色的經濟成長

財政部公布2020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最讓人震撼的是:最高與最低所得從2019年的130.2倍,快速惡化為148.6倍,這個數據,讓原本值得稱道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僅大大失色、甚至是變色走調了,而且2021年的數字很有可能繼續擴大。

根據財政部的資料,2020年綜所稅申報戶共646.2萬戶,如果根據所得高低分成20等分位比較,最低5%平均所得僅有3.4萬元,但是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元,最高與最低差距倍數已接近149倍,不僅這個數字高得是讓人不安,近幾年差距擴大的速度之快,同樣讓人感到心驚不已:2011年前尚不到100倍,大致在80多倍到90幾倍,但之後即破百倍,2014年到110倍、2018年到122倍,2020年就到149倍,其間雖然2014與2015年曾短暫縮小,但隨即又持續上揚。

傳統上觀察所得差距的方式,多以家庭所得分為五等分,再看最高所得級距(前20%)與最低所得級距的平均所得倍數,許多時候也以吉尼係數作為比較,2020年台灣每戶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倍數為6.13倍,以國際比較來看,算是所得分配相對平均的國家;同樣的數據香港超過20倍、美國16倍,連向以所得分配平均著重的日本也比台灣高。台灣的所得分配似乎毫無問題。

但如看另外一個數據─即根據財稅資料、分20等分作的比較,則因分得更細,所以最高與最低所得組別的差距倍數更大而顯得更為「觸目驚心」。

到底那個數字較「準確」、或是說較值得關切與比較?學者專家算是各有各的說法與偏好:五等分比較主要是有利於國際比較,缺點是不夠精細、台灣用的家庭所得資料是以問卷調查而來,精確程度亦受質疑。20等分的優點是更精細、用財稅資料為依據的準確性亦更高,但有人則認為其主要是用來衡量金字塔尖端的集中情況,未必能表現整體風貌。

不過,較正確的作法應該是2種數據都要看,只要是同樣來源與同樣方式計算的數字,都可拿來比較其趨勢變化,因此2020年的20等分所得差距飆到近149倍,是該警惕的訊息。

近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表現都不錯,成為蔡政府表彰功績的重要數據;2020年經濟成長率雖然只有3.36%,但那年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跌入衰退的年代,能保有正成長的國家只有幾國,2021年的6.57%更是近11年來最高成長率。但從149倍這個數字來看,這2年的經濟成長,可說是有缺陷的不平衡成長。

何以致之?疫情重擊經濟,但受創者幾乎集中在服務業部門,內需產業一片慘淡,從運輸、遊覽車、餐飲、觀光旅遊、零售、文化娛樂…..,慘的時候是業績直接歸零,更多的大小商家在這段時間「整修停業」、或是乾脆直接關門大吉。與此同時,出口(特別是科技產業)拉出兩位數成長的長紅業績,科技業者分紅年終更勝以往。

如果以一般的薪資所得來看,服務業平均薪資是不如那些當紅的出口科技產業,而疫情期間出口表現更好、內需服務業則跌落谷底,更別提股房市的上漲,這些都讓所得差距更形拉大,最後出現一個所得差距149倍的數字,讓人心驚卻不訝異。

而且,這個149倍的數字可能尚未「見頂」,2021年可能會再擴大差距,因為對內需服務業殺傷力最大的三級警戒在2021年,從5月中到7月下旬,之後一直到年底都持續維持在二級警戒;與此同時,出口與科技產業持續亮麗高成長,股市迭創新高,這些產業現實面最後反映在所得上,應該就是所得差距持續擴大。

近40年來以金融為主的新自由主義興起,造成許多國家的所得差距拉大,財富更集中,近年各國民粹風日盛亦與此有關,台灣亦難倖免,所得差距倍數從早年4、5倍的平等社會,一路擴大到6倍以上,雖然國際比較,6倍多還算是所得分配較平均的國家;而經濟衰退時最大受害者是中低階層的經驗,也再次在疫情中驗證,國外同樣發生富豪財富持續大增、窮人則變成更窮,所得差距拉得更大的情況。但從149倍這個數字來看,金字塔尖端的極端值惡化程度讓人驚心不已。政府在炫耀台灣的科技產業亮麗、拿成長率說嘴之餘,也請關心一下那些在底層、被經濟成長抛棄的庶民吧。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風評:所得差距拉大與稅改關聯大
相關報導》 貧富差距又更大了!去年每戶可支配所得106萬元,差距6.1倍創下7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