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放寬「543條款」是「五四三」的建議,千萬別用!

國內房地產景氣仍浮沈在景氣低檔中,國內業者建議放寬中資來台購屋限制的「543條款」,藉著拉抬房市來提振經濟。這是一個百分之百會有效果,但卻也是百分之百「五四三」的建議,政府切莫為了增加那零點幾趴的經濟成長率而行此事。

國內對中資取得國內房地產的規定,一直有嚴格的限制,其規定較一般外資嚴格、限制更多。過去有所有「543條款」,即對於大陸地區人民在臺取得不動產,除限制具黨政軍身分者不得取得外,也規定每人僅限取得1戶供住宅用不動產,並訂有取得不動產登記完畢後滿3年始得移轉、每年在臺總停留期間不得超過4個月、購屋貸款額度不得超過5成,這就是所謂「543條款」的限制。

馬政府後期,即使房地產已出現下滑跡象,還是祭出對中資來台購屋的總量管制的預防性措施,依照此規定,每年大陸地區人民得取得土地的上限為13公頃,建物400戶,以防範大量陸資來臺取得不動產,過度影響國人與房地產市場。

國內房地產走入空頭市場已近3年,成交戶數由過去高峰的單年40萬戶、或是平均約36萬戶的數量,跌到去年的25萬戶不到,今年預估成交量可能稍有增長,但也只有26-28萬戶的量;業界甚至有預測國內房地產成交量已難再創榮景,一年30萬戶可能成為難以超越的天花板;還有業者預測房市還要在低檔盤旋個5年左右。

國內房市走入空頭,其來有自; 一來走了超過十年的大多頭,房價不可能一直漲、市場不可能一直擴大;再大的多頭行情,總有要「著陸」甚至反轉下修的時候;二來台灣經濟表現不佳,2%左右的成長率難謂繁榮,薪資又呈停滯,特別是自住需求高的年輕人低薪者眾,目前的高房價已無能力負擔;三來實價課徵、房地合一的新稅制政策,讓過去一本萬利、不必繳稅的房市投機客退場。

結果就是需求大減,這由成交案件的縮水明顯看出;需求減少,建商再有本事,也難再把房價炒高。業者「救亡圖存」之道,就是想方設法增加需求,始則運作「暫停實施房地合一稅制」,希望投機客、炒手重回房市;再來則是「寄希望於大陸同胞」,要政府放寬「543條款」,讓中資更容易來台購屋買地。

業者提出的這些「藥方」,從經濟上看都非常正確、對症,因此這些都是從增加需求面下手。特別是放寬中資來台購屋買地,對許多擔心中國「政治風險」的中國富豪,還有那些在國企上下其手的官員,法治健全、對私有財產保護佳的台灣房產,確實是一個「藏錢」的好地方。以台灣淺碟經濟的特性,不難預料以中國量體之大,只要有一小部份資金進入台灣房市,就夠讓房價翻它一翻了。

不過,如果從社會與國家整體面看,則這明確是一帖穿腸毒藥。因為房價再漲、房市繁榮,除了少數建商獲利喜孜孜外,其實大部份人都是顯性或隱形的受害者。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已高、台北市更是全球前3名,不僅年輕人望屋興嘆,難有立錐之地,一般中產階級也是被迫成為「房奴」,台灣購屋者的房貸支出占可支配所得的比重近4成,台北市更超過6成、新北超過5成,較之所謂「合理負擔」的2-3成,高出許多。過去幾年,高房價一直居「民怨之首」,不是沒有道理。

對整體產業與經濟發展而言,高房價更是一帖慢性毒藥。當購屋者超過一半所得都拿去繳交房貸時,消費能力當然就降低;當炒房變成最佳致富獲利途徑時,富人、手頭有資金者、甚至許多企業,當然不再投資生產實業,長期下來,對經濟與產業的傷害嚴重又深遠。至於那句「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的老話,則早由主計總處的產業關聯表看出,房地產對經濟的帶動效果低,反而是被經濟帶動的成份較大。

雖然房市已轉空頭不再飆漲,部份區域房價亦有小幅下修,但整體而言仍是偏高。今年7月內政部營建署公佈最新房價負擔能力報告就顯示,雖然數字都略微下降,但與高峰期的差距都只有零點零幾的差距,從統計誤差觀點看,等於沒差別;而且全台平均9.24倍、台北市15.52倍的房價所得比,及全台38.04%、台北市63.9%的貸款負擔率,放眼全球都屬高水準。

政府在房價猶居高點時,就已放寬原有的信用管制措施,隱然是暗助房地產以支撐經濟,已是有問題的作法;對業者提出各種放寬「543條款」限制、支撐房市的「五四三」建言,更是完全不該考慮。


相關報導
租屋行情熱 在哪當包租公最賺?
2017年,房價還會上漲嗎?未來房市如何走,5大房仲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