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新TPP將上路,台灣準備支付代價

今年APEC(亞太經合會)領袖會議中,最值得關注的不是APEC的事,而是會中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的11個會員國,宣布達成協議。這個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及進步協定」(CPTPP)的「新TPP」,很快就會上路,而不論後續發展如何,台灣都要準備支付代價。

歐巴馬任內擘劃的TPP,是其「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支柱,卸任前TPP的12個會員國完成談判,只要各國的國會通過即可上路。不過,TPP的老大哥美國,在「橫空出世」的川普上任後即宣布退出,讓TPP難以為繼。其它11國幾經搓商,終於在這次領袖會議上宣布達成協議。

有意思的是更改變動不多,只拿掉20項條款,其中11項與智慧財產相關:包括有關生物新製劑的資料保護期,以及延長著作權的期限。而這些條款原本都是美國堅持必須納入,因為牽涉到美國鉅大利益,現在美國既然退出,當然就全部刪除。

對台灣而言,未來的壓力與必須支付的代價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經貿邊緣化加深,另一個是即使加入,也必須支付「頭期款代價」與內部的政治壓力。

台灣在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及與他國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上,進度一直是嚴重落後;別說台灣主要競爭國韓國,與各主要經濟體的FTA都已上路,在加入區域經貿組織上,台灣的成果與北韓相同屬「國際孤兒」。新TTP雖然因為美國退出,影響力大減,占全球GDP比重從37.5%遽降為12.9%,但畢竟算是亞太重要的區域經貿組織,接著中國主導的RCEP也接近完成談判,台灣的邊緣化危機更甚。

過去台灣除了極力爭取加入TPP外,也希望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同時與對岸談判兩岸貨貿。坦白說,加入TPP與RCEP看起來不容易,時效上亦難以趕急,但兩岸貨貿原本已接近完成談判,後因政權更替胎死腹中;如果當時能加速完成談判、讓貨貿上路,以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達4成看,貨貿上路至少能有效紓緩邊緣化危機。

在可見的未來,貨貿絕無可能重談,加入RCEP亦不可能,唯一的路就是加入TPP。新TPP是以日本為首,少了美國後新TPP實力大損,當然要拉進其它國家「以壯聲勢」,因此一定會支持台灣、韓國這2個亞太重要經濟體加入。

但相較韓國已有多個FTA、已加入RCEP、還有「東協加三」在談判推動中,台灣啥都沒有,加入新TPP之心與急切遠高於韓國。正常情況下要加入TPP,都要與原有會員國談判、讓各會員國都支持,這個過程就要支付「頭期款」─每個國家的經濟利基不同,要求的頭期款也不會完全一樣,但更多的開放、更低的關稅甚或全部取消,在所難免;更何況台灣並無特別好的談判籌碼,這就是台灣非要支付不可的代價。國內一直有相當強的反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的聲音,蔡政府必須面對、化解。

川普上台後,外界一度認為、也擔心全球化及經貿自由化要走回頭路;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川普的反自由化與反開放,雖然有影響但未逆轉趨勢,甚至某個角度而言是美國因「自我拋棄」而被拋棄在全球化中─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就以「全球化拋下美國繼續前進」為文,指各國或經濟體繼續各種FTA、區域經貿組織的推動,全球化持續前進,反而是美國被拋出這個潮流外。

至於川普熱衷、倡議的「雙邊談判」模式,各國都是興緻索然,因為任何一個國家,以經濟體規模與綜合國力與美國這隻「大猩猩」談判,加上川普的特殊作風,都是處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不對等地位。連美國親密的盟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華盛頓訪問時都直言:「現在不是(與美國)開展新的宏大貿易談判的正確時機。我覺得川普政府認為,就雙邊而言,美國比任何其他可能的合作夥伴都要大,所以會得到更好的協議。正因如此,我認為不是很多合作夥伴會熱衷於與你們展開雙邊合作。」

無論如何,全球化與經貿自由化繼續往前走,台灣不可能自外其中,非抓住新TPP這個救生圈不可;而TPP號稱「高規格」的自由貿易協定,彼此開放的不僅是商品貨物而已,連環保、勞工都規範在內。台灣要加入勢必支付相當的代價,蔡政府該及早規劃因應吧。


相關報導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成形 鄧振中:CPTPP歡迎新成員,台灣要加速準備
TPP起死回生!日本力挽狂瀾,加拿大讓步配合 11國貿易部長針對核心項目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