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潮退露出高教困境,大學自願「降格」專科

上周有兩件事凸顯台灣高教的問題與困境:一個是康寧大學自願降回專科,一個是教育部核定的大學碩博士班招生,有86系組掛零蛋,其中包括台大等所謂的「頂尖大學」。兩者同樣顯示台灣日益惡化的高教冰河期與教育資源分配問題。

康寧大學上周主動召開記者會,表示大學部招生狀況不理想,決定主動申請改制專科。康寧大學是在104年跟康寧護專合併升格成大學,升格3年多就決定「降格」回專科,是台灣第一個自願要由大學降回專科的學校。

至於教育部近日核定的108學年度碩博士班招生名額,則是全國共113個博士班招生人數低於1人,其中37系組博士班招生名額「掛蛋」;碩士班招生員額有49個系所被裁定0人。這些招生掛零的碩博士班不僅限於後段班的學校,而是包括台大、清大、交大、政大及「中字輩」的國立大學,相較早年這些頂尖國立大學的任何科系,總是要擠破頭才能進入,今日淪為招生掛零,確實顯示的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而且這可能是一個「新常態」。

何以致之?簡單的說就是:少子化、高教增量不增質(及值)、教育資源分配錯誤等多種因素挾擊所致。

最直接與表象的原因,當然是過份擴充的高教、碰上近年的少子化所導致的供需失衡。過去20年盲目擴充高教容量,不僅廣設大學、搞「一縣市一大學(國立大學)」,而且幾乎所有專科都「升格」為大學,讓台灣的大學從數十所一口氣擴充到169。

大學的供給大幅提升,但需要卻反向而行。民國71年以前,每年出生人口大致都能維持在40萬以上,之後一路減,85、86年新生兒人數還有32萬多,87年則一口氣掉到27.1萬人,接著就是幾乎都在「2字頭」─90年是26萬人,91年24萬、94年剩20萬;97年則只剩19.8萬,99年甚至出現16.6萬人的新低點,現在則是維持在20萬人上下。

大學數倍增加,每年入學人數腰斬,不僅讓大學錄取率從早年的10%增加到接近100%,甚至許多科系的大學部─特別是後段班學校─都難招足學生。延伸到碩博士班,則是社會需求低落、尋找工作困難的系所,即使頂著國立大學的光環都再無吸引力。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潮水退了,就知道誰光屁股;少子化就是潮水退了,各大學與系所的碩博士班,那些能生存、那些缺乏實益而乏人問津,是一覽無遺。

雖然理想化狀態下,大學與碩博士等高教,絕對不是「高等職業訓練所」,但現實的是學生終究要畢業進入職場,所念科系專長在社會上需求低,就業當然困難,薪資也難拉高。對頂大的一些碩博士班也出現招生困難現象,台大就很務實的說出:有些科系出路過窄,學生當然不願花錢花時間去念。

而有些產業需求高的科系,大家搶破頭,需求幾無的科系則等嘸人,也顯示教育資源的錯置,對國家而言,當然是資源的浪費,對企業而言,則是找不到適當人才,對學生而言,則是花數年念完高教學位,卻赫然發現等待他的是無盡的丟履歷、面試與失業。

也因此,民眾不時要看到一些奇特現象的報導,如政大博士生賣雞排變「雞排博士」,私校的哲學博士去當清潔工;2年前,桃園市政府舉辦儲備清潔隊員召募,來了超過3000人報名,報考者中近千人大學畢業,甚至有69名碩士報考;在舉辦體能測驗時,有1031人參與,其中有53名碩士─其中還包括台大碩士。

畢業後的就業機會重不重要,也可由另一個案例看出。台南的興國管理學院,原本因財務與招生問題瀕臨倒閉,3年前由台灣民營金控龍頭中信金控接手,改名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打出百分之百保證就業號召:保證每位學生「畢業即就業」,畢業生皆可到中信金控公司內上班、每月起薪起碼4萬以上。現在,中信管理學院招生註冊率年年百分之百。

顯然,那些「教育家」再怎麼認為大學不能成為職業訓練所、只依照就業難易分配教育資源是太短視,說得也許都非常有道理,但學生可不是這樣想。

台灣曾經擁有相當堅實、被國外肯定的技職教育體系,但在廣設大學政策中,許多專科升等為大學,但揚棄過去實務的技職教育,卻距離研究型的高教又距離遙遠,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只能成為毫無特色、招生率不到6成的大學。這次康寧大學自願降回專科體系,是否帶動風潮尚待觀察,但這很可能是重建技職教育體系的一個契機。

如果看遠一點,學生不再想念碩博士、無意進一步深造,在專業需求與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的產業與經濟競爭中,絕非好事,長期下來,國家經濟與產業的競爭力必然下降,因此,政府與社會都該鼓勵、支持高教。但與此同時,整體高教資源的配置也必須作更多的調整;對就業市場需求低、流浪博士已一堆、招生困難甚至掛零的系所,當然應該縮減名額甚至裁撤,甭再浪費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應該挹注到其它需求高、有前瞻性的領域。(推薦閱讀:觀點投書:從輔大校長事件看「大學自治」中的「金」與「權」!

台灣高教冰河期其實才剛剛開始而已,這幾年要入學的新生大概是在每年新生兒30萬人下下的年代出生,但很快就要碰到新生兒只有20萬人多的年代;招生不滿6成、碩博士班掛零的系所,未來只會增不會減,還有許多大學與系所要被洗出去。教育部除了作好退場機制,對那些退場大學「扶上馬,送一程」外,更該及早調整高教資源的分配。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眼看它起高樓 眼看它樓塌了」─高教之悲涼!
謝青龍觀點:台灣高教的造假文化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