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該是央行重拾風險意識、降低美債比重的時候了

職司金融監理的央行總是三不五時要求金融業者要有「風險意識」,現在,應該是央行自我履行、重拾風險意識的時候了:降低美債持有比率。

因為美國川普的對等關稅引發全球大亂,台灣被課32%對等關稅也引發國內震撼,雖然最後一刻大部份國家的對等關稅都「暫緩90天」,但接著就是各國要排隊等著跟美國談判、提出老大哥滿意的條件、或是如川普自己說的「討好他」(kiss my ass)以尋求減免對等關稅。

而由先前美國官員釋出的訊息來看,對美進口商品關稅的高低「不是重點」。第一個表態要給美國商品零關稅的越南,就被美國貿易官員、白宮高級顧問納瓦羅明確表示表示這「遠遠不夠」,並強調問題的核心在於傾銷和出口補貼等「非關稅欺騙」。當然,還有牽涉到包括貨幣、匯率等問題,至於增加對美採購,在所有去談判的國家都會「增加對美採購」的情況下,這只能算是必要的「基本款」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這個協議是源於一份金融報告,只是執筆者米蘭現在已貴為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而受到矚目,這份報告的核心理念,是希望藉由外交與經濟手段,仿效廣場協議,讓其他國家推高本國貨幣、美元貶值,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重振製造業、降低貿易與預算赤字,關稅就是施壓手段。

美國有此意圖也罷,真正恐怖甚至讓人驚駭的是要使用的方式包括:讓合作國家將短期美國國債換成百年期債券。而所謂的百年期國債是:不支付利息,而是在50或100年後到期時,以增值的方式償還。

坦白說,這種「換債」其實已經是「實質倒債」,就是賴帳不還了。一來沒利息,這是那門子的債券是讓人不懂了;二來雖然說100年到期後以增值方式償還,但問金融市場就知道,有誰對美國承諾100年後的還債有絲毫的信心與興趣?

三來考慮到通膨因素,100年後即使要增值償還,實際價值已所剩無幾。最後則是這種債券的流動性就是零,不能更多了。原本美國國債市場是規模大流動性又好的市場,但這種不付息的100年國債,除了被迫「換債」而持有者外,不會有任何人有興趣購入,因此流動性就是零。

而台灣的央行,手上卻抓滿了美國國債。日前央行副總裁朱美麗帶在立委詢問時表示,中央銀行外匯存底有92%去買美國公債;數日後總裁楊金龍修正此數字說:正確的比重應是「8成以上」,至於確切數字因為匯率一直變動也會讓比例改變,而且他認為,到目前為止,持有8成以上的美債是「理想的」。

但在有海湖莊園協議的陰影下,台灣高達578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竟有超過4620億美元、即8成以上放在美債,就顯得風險高、「恐怖指數」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台灣的外匯存底其實是全台的民眾、企業所有,民眾、企業辛苦工作賣東西出口賺得的血汗錢,從美元換成台幣,而美元就成為央行的外匯存底。外匯存底中4620億美元的美債中,不用多,只要有1成被迫「換債」變成100年的無息美債,代表的就是台灣民眾損失了462億美元─大概是1.5兆台幣左右吧。

坦白說,「海湖莊園協議」剛傳出時,因為情節與內容「過於匪夷所思」,在白宮不證實的情況下,或許不少人認為可以「一笑置之」、不予理會;但看了川普操作關稅戰的方式,外界對「海湖莊園協議」或許該給予應有的關注,不要認為完全不可能發生,過去大家印象中那個尊重法治、市場、依國際規則行事、甚至願意對盟邦「讓利」的美國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玩法弄法、霸凌他國、千方百計要從盟友身上「取利」的美國。

根據官方說法,台灣已經與美國就對等關稅的談判事宜開始接觸,賴政府早早釋出「零關稅開始談」的條件,但實際上美國真正上心的不是關稅高低,而是「其他」:這個其它可能包羅萬象,從大幅對美採購到製造業去投資、加購美債等,只要對美國有利的都可能在內。

美國國債已高達36兆美元,每年利息支出就已超過國防支出,今年有9兆多美元到期,6月就有6兆多美元到期,美國確實有嚴重又立即的國債問題,先前外界解讀關稅戰的目的、或是最後川普的暫緩措施,都與國債有關。

此時此刻,央行是該思考降低持有的美債比重,超過8成的比例絕對不是楊金龍口中的「理想的」:一來原本就是風險過於集中,二來近期的發展顯示對美債該有更高的風險意識。央行一直替金融業控管風險,現在該好好控管一下自己的風險了吧。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邱泰源一句話引藍綠委批「太樂觀」藥價將波及健保預算
時值台美關稅談判 美國國會代表團抵台
彭双浪:赴美設廠做愈多賠愈多 宜向美採購平衡逆差
美關稅衝擊經濟安全 學者籲建構雙重供應鏈避險
蘭花銷美問題最大 農業部三度與業者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