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首季成長率出爐,中國經濟的喜與憂

上周中國官方公布首季經濟成長率為4.5%,外界反應一片「喜滋滋」,認為是可以為今年經濟加分;但喜悅之外,中國經濟仍有隱憂與不確定性要面對。

去年中國經濟算是表現不佳,原因則在清零政策,當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封城、清零、甚至取消快篩、戴口罩,讓經濟與生產及社會活動都回歸正常最搶手的,只有中共仍堅持清零、封城,結果是嚴重干擾經濟與生產活動、社會運作,甚至引發民眾抗議,12月中國突然全面放棄清零,經濟也快速回升,從首季的表現來看,中國經濟回到成長正軌上,未來可望加速。

中國第1季的4.5%成長率,高於去年第4季的2.9%,也比經濟學家原估的4%高,這個表現也讓專家看好後續的成長力道。在此之前,雖然官方保守的把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訂在5%,但今年以來的經濟表現,已讓各預測單位不斷上調預測值:如花旗、大摩預測為5.7%、花旗集團,匯豐集團、小摩預測為5.6%,高盛原先預測成長5.5%,但現在已調高到6%。市場多認為復甦力道優於預期、而且預估可持續到年底。

較特別的是3月零售銷售年增率達10.6%,遠高於原先預期的7.5%,對中國經濟而言,這應該是一個好現象。在中美貿易戰之後,北京就提出經濟的「雙循環」,白話文講就是要增加國內消費、減少對外出口的依賴;相較歐美先進經濟體,中國民間消費在GDP結構中的占比是偏低,只有4成左右,比重提高能讓經濟結構更健康,因此零售出現兩位數成長是好事一件,只是這個消費高成長是曇花一現還是能持久,仍待觀察。

雖然中國整體經濟數字與表現看來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但仍有幾個地方有疑慮,一個是投資不如預期,只增加了5.1%,私部門投資成長率更低到不到1%,對中國這種長期以高投資拉動經濟成長的國家而言,到底是喜是憂仍待釐清與觀察。過去的高投資成長,正面看是帶動經濟、創造就業,負面看則是其中存在的不當投資造成資源的浪費。再者,投資成長不如預期,其中有房地產放緩因素,也有製造業與外資投資放緩因素,未來北京的政策與經濟表現是否能讓民間重拾信心增加投資,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

在出口方面,也可以看到正反兩面的數據並陳。正面的看,中國3月份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年增達到14.8%,遠遠超出預估值的年減7.1%。中國出口自去年10月以來的連續負增長終於轉正,並且一舉實現兩位數高增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3月亞洲發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出現高達31.5%衰退,其中中國發往美國的貨櫃量更銳減4成,創3年來新低。

這些數據呈現的是幾個可能,其中既有庫存尚未消化因素、也有中美貿易戰因素。疫情後雖然整體經濟與市況回暖,但當時混亂的供需、貨運與供應鏈變化中,產生的龐大庫存,顯然尚未消化完,因此不僅中國往美國的貨櫃大減,東南亞出口美國的貨櫃同樣大減,如越南與泰國都減少3成。但中國減幅則又高於東南亞國家達4成,顯然除了存貨因素外,也與中美貿易戰因素有關,讓廠商遷移供應鏈或改由其它國家(如東南亞)出貨。

中美之間的競爭甚至敵對,頗有越演越烈之勢,雖然兩國貿易往來依舊、數據仍高,但實質改變其實己發生,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正負影響值得觀察。不過,從中國對東南亞出口的兩位數成長率看,去年元月上路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是有其貢獻,在歐美有意拉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情況下,RCEP的存在對中國的重要性會更高。

至於今年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去年12月全面放棄清零政策,直接就把新冠肺炎的「等級」降級,連確診人數都不再統計後,生產與社會生活都回到正軌,不再受疫情干擾,可以說拿掉一個最嚴重的不確定性因素了。因此今年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就要回到中美歐的地緣政治因素了,中、美、歐博弈之間,經貿都是一張牌。

如果再無重大干擾因子,中國今年成長率應該可以有5-5.5%之間的表現,是否能衝上6%,雖有可能但「有點拚」。但只要有超過5%以上的表現,應該就算是過關,原本上升的失業率也能緩和。對台灣經濟而言,5%成長率的中國是正面因素,否則台灣今年成長率可能「保2」都很拚了。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