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高層經貿對話無法化解中歐的結構矛盾
第10屆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本周在北京舉行,會後的記者會官方強調的是達成6共識、促進雙方經貿關係等正面效益。不過,無論這些官方宣稱的共識、效益有多實在或多虛無,對化解中歐間的結構矛盾助益不大,雙方關係仍脆弱。
這次的中歐歐經貿高層對話昨日由中國副總理何立峰與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共同主持,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4個專題進行「深入、坦誠、富有成效」討論,達成6個方面共識,雙方同意恢復定期交流,討論宏觀經濟問題、重啟經濟財金對話。
真要說什麼具體成果,大概就是歐盟同意恢復交流對話等,此外雙方同意共同維護和加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視為「中國的勝利」,因為這明顯是指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
近年中歐經貿關係堪稱最佳的時間,應該題2020年12月30日,中、法、德、歐盟的領導人透過視訊,共同宣布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談判,估計此協定生效上路後,可同時促進中歐的經貿與投資關係,類似一個加上投資協定後的自由貿易協定。
從地緣政治觀點看,《中歐投資協定》是被視為「中國的勝利」。當時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已打得如火如荼,美國竭盡所能的圍堵、封鎖中國,川普已經喊出「經濟脫鉤」之語,因此對中國而言,如果能拉緊歐盟,必然有助於突破美國的封鎖。如加上已完成談判、包涵幾乎所有亞洲重要經濟體的RCEP,中國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美國的經濟圍堵了。
傳統上歐盟關係與美國更親密,允有密切的經貿關係、又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中國對歐盟而言,最大的意義就是經貿關係、龐大的市場,因此到談判最後關頭,不意外的中國是有讓步,開放包括新能源汽車、私人醫院、房地產、廣告、海事產業、電信雲服務、航空運輸、金融等讓歐企進入中國市場。也因此中歐投資協議被認為是中國利用本身龐大的市場,「成功的分化歐美」,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即將但尚未上任的拜登團隊,不惜出手要勸阻歐盟的原因。
不過,接下來就是中歐關係急轉直下的2年:先是2021年3月歐盟追隨美國就人權議題制裁中國官員,為報復北京宣佈制裁10名歐洲議員、學者及4個實體,到5月歐盟就決定「暫緩」、或是說「擱置」這項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查,在地緣政治上,這次算是美國的勝利,他拉住歐盟、不讓歐盟與中國更親近。
接著就是幾次歐洲國家的「友台」引發中國「戰狼外交」反應,中歐關係更加惡化。2022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中國不加入譴責俄國行列、被視為與俄國「同一國」,把中歐關係推得更遠;更且歐洲因天然氣對俄的高度依賴而受創,擔心對中國依賴過深的警示伴隨著「脫鉤論」出現,中歐關係算是跌到谷底。
不過,在「激情過後」,大家還是要回到現實世界;中國的現實非常簡單,全球號稱的3大經濟版塊,美、中、歐,中國要維持經濟成長、產業進步、更兼地緣政治鬥爭,絕對不能沒有歐洲這塊,歐洲也是先進經濟體,不僅有市場、同時可提供技術、科技等。
歐盟的現實稍微複雜一點,俄烏戰爭其實是嚴重削弱歐洲經濟實力,讓其在經濟、能源、安全等各方面都更依賴美國,日前歐盟官員就不無憂心的表示,歐洲對美國的天然氣依賴可能要持續十多年以上,這讓歐盟更難有「戰略自主」空間。如果歐盟再捨棄中國市場與之「脫鉤」,只會讓歐洲的戰略自主更難達成。今年6月底的歐盟峰會,明確將「去風險、不脫鉤」定調為歐盟對中國戰略,就是諸多現實考量與衡量下的結果。而德、法、歐盟領導的訪中,中國總理的訪歐,都算是「伸出橄欖枝」作彼此的「試探」。
不過,中歐之間的關係仍脆弱、因為「結構性矛盾」不會因「去風險、不脫鉤」政策而化解,更不會因一、兩次的「經貿高層對話」就消失。這個結構性矛盾,一個是來自政治體系與價值觀間的差異,過去這不是問題、不影響經貿投資往來,但在中美陷入地緣政治對抗後,就成為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另一個是經濟與產業必然存在的競爭間的矛盾,從中歐汽車產業、綠能產業等之間的競爭、歐盟發動對中國電動車補貼調查等可看出,這點在未來比較可能加劇而非紓緩。
有這些矛盾存在,中歐關係仍脆弱,只能說至少現在雙方回到現實、先顧好經貿這個領域。現實來看,中國不是歐洲的地緣政治對手,這點與俄國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法國馬克宏會說出避免捲入「不屬於我們(歐洲)的危機」的原因,但反應顯然惡劣,馬克宏因此被盟邦痛批。除非歐盟擺脫對美國的扈從、實現戰略自主,在中美仍處於競爭對抗情況下,中歐關係要取得較全面性的進展、「回到過去」,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更多風傳媒報導
◤抗通膨首選 小資煉金術◢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挑這款
鎮金店x蔡詩芸 最具個性聯名金飾
日韓劇女主角最愛 鉑金首飾7折起
絕美鑽飾 限時下殺22折起
蘇菲亞時尚輕珠寶 小資族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