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的鹽苞菜/陳青延

陳青延

我的家鄉南縣,位於洞庭湖的“鍋底”,河道縱橫,湖塘密佈,溝渠交錯,是一個典型的水鄉澤國。這裏不但出產鮮美的螺絲、龜鱉和小龍蝦等鄉村美食,還生長著地道美味的水生野菜,如菱米、藕尖、篙草、雞菱梗和鹽苞草等等。尤其是鹽苞草,也稱香蒲與蒲草,不僅有水中嫩筍的美稱,而且還是一種食療美食。

近些年來,勤勞智慧的家鄉人民,以這種鹽苞草做為水鄉野菜的主要食材,烹飪加工成一道道有南縣特色的招牌菜,從飄香的煙火裏彌漫開來,不僅豐富了家鄉人民的菜肴,而且還吸引了省內外不少食客前往品嘗。

“青青蒲草水茫茫,隔岸遙遙思故鄉。”每年的春末夏初,是水生植物鹽苞草瘋長的時節,也是因其獨有的食材和特別的做法,成為了家鄉人民餐桌上的新寵,成為了省內外食客吃不膩的美味佳餚,是一種脆嫩爽口、營養豐富和食療極佳的綠色食品。

鹽苞草,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歷史。明朝有詩雲:“一箸脆思蒲菜嫩,滿盤鮮憶鯉魚香”。從這兩句詩裏,足見其美味歷史悠久。說起鹽苞草名字的由來,相傳在舊的時代裏,因物質十分匱乏,人們買鹽時是沒有包裝的,所以非常不方便,於是人們便想出辦法,用蒲草的葉子編成裝粗鹽的包裝帶,久而久之,蒲草就被稱呼為鹽苞草了。

在我的家鄉南縣,久遠饑餓的年代,鄉民面對溝渠湖汊隨處可見的鹽苞草,采扯時,把綠色的葉子去掉,只留下白色的杆杆,帶回家後,再剝去杆杆外面的表皮,留下裏面白色的嫩莖,嘗食充饑,沒想到,那時簡單,隨手拈來的生食,經年變化,卻被現在的家鄉人用來涼拌和小炒,烹飪加工成了一種美食,端上餐桌,供家裏人下飯或招待嘉賓貴客。

特別是家鄉一些飯店和酒家的廚師,還用鹽包草這道特色的美味菜,招攬顧客光臨。南縣人用鹽苞草食材做美味菜,除了將切成段子的白色嫩莖放入醃辣椒做成涼拌菜外,還做出了一道道鹽苞草炒臘肉和鹽苞草炒肉絲的鹽苞菜等盤中美食,擺上了餐桌。鹽苞草的香味與臘肉、肉絲的香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人食後,感覺到滿口留香,好吃得不行。

不過,南縣的鹽苞菜儘管吃起來脆嫩飄香,美味可口,但鄉民們在采扯食材的過程中,還是要付出一番功夫的。一直被家鄉人親切地稱為“鹽苞菜”的香蒲,作為一種野生水中植物,多生於沼澤河塘及溝渠湖汊之中。每年春末夏初的到來,只要雨後天氣開始晴朗和煦起來,天天萵筍蘿蔔和烏龜甲魚吃膩了的鄉民,就會把生長著密密叢叢香蒲的地方,當作餐桌上野菜的主場,開始從鹽苞草下手,以此來改善一下家裏人的伙食。

當然啦,家鄉的農人在鹽苞草采食的旺季,大部分的農家除了采扯一點改善一下家裏人的伙食外,大都還是要采扯一些放到菜市場上去賣錢,以此做為一家人的生財之道,增加家裏的經濟收入。

留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我的農村老家,小弟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在晴朗的清晨,備了下水褲,走過田埂掛著露水的草叢,來到河塘湖汊,淌水而過,采扯河床上最為新鮮的鹽苞草。有的鹽苞草,深深地紮在堅實的河床裏,十分難拔。即使小弟使出了紅方之力,拔得齜牙咧嘴和五官扭曲,也壓根扯不起來,有時還得動用茅鐮刀將這些難拔的鹽苞草割了下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塘湖汊浮墊般的雜草上,小弟經常遇上茂盛的鹽苞草前橫著的一條深溝不知水深到了什麼程度,能不能蹚過去,但近在咫尺的那一片鮮綠每次都深深地燃起了他滿心的欲望,於是乎他便四下裏尋來一根竹竿或一根樹枝,沿著周邊的河灘試探,待找到一處略淺的河床,憑藉著竹竿或樹枝的支撐,才艱難的趟過那條深溝,攀上了那塊浮草灘。由於那塊浮草灘,存在著危險,很少有人涉足,上面的鹽苞草又粗又長又白又嫩,每次都能扯下來好大一堆,滿載而歸。

每當小弟把扯出來的鹽苞草,去掉綠色的葉子,留下白色的杆杆挑回家來,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門前的禾場上,剝去外面的表皮,只留下裏面白色的嫩莖。人多力量大,三下五除二。小弟每次拔回來的鹽苞草,並不要多長時間,就能剝完,除了留下一點給家裏人做菜外,其餘大部分都按時送去菜市場賣了錢。據小弟說,近些年來,他們一家人每年僅剝鹽苞草賣錢一項收入就達到上萬元,人平收入還到了4000元。

在我家鄉南縣人的眼中,家鄉的鹽苞菜不僅是當地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特色美食,而且還是一種食療良藥,有清熱利血,涼血解毒的功效。中醫學認為,久食有輕身耐老,固齒明目耳聰之功,生吃有止渴除毒,補中氣活血脈之效。

生長於荒野的南縣“鹽苞草”,常常被人剝去葉子,剝出白色的嫩莖洗淨,切成段子,與臘肉或肉絲一起搭檔,加上薑、蒜、辣椒放進油鍋裏,再配上生柚、雞精和食鹽等調料,用鍋鏟進翻炒數十下至稍微變軟,一道色、香、味俱全又香嫩又爽口的鹽苞草炒肉菜就可以出鍋裝盤端上餐桌啦。這時,只有舉箸食者,才能知道南縣“鹽苞菜”的特色美味。

這些年來,家鄉的“鹽苞菜”端上城鄉人民的餐桌,深受省內外食客們的喜愛,這不僅是來自於大自然生態環境的饋贈,更離不開聰明勤奮的南縣人民,開闢致富門路,尋味識味的“煙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