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520特輯】食安疑慮「其實是信心問題」

國民黨去年底發起「反核食、站出來」遊行抗議
國民黨去年底發起「反核食、站出來」遊行抗議

特約記者/劉惠敏

隱憂沒斷過 政府風險溝通不及格 四重不信任引恐慌

民不食安?Yahoo奇摩蔡英文總統就職一周年滿意度大調查中,最不滿意的政策推動,「食安管理」名列前茅。四成以上民眾認為,食安管理應是最優先推動政策之一,尤以掌管家人飲食大事的家庭主婦,近六成都投食安管理一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戴奧辛雞蛋事件沸沸揚揚前,便已完成的民意調查顯示,即便當下未有重大事件發生,食不食安的憂慮深在人心。特別是,民進黨執政一年來,除了戴奧辛雞蛋事件,多數食安新聞諸如奶茶生菌數超標、過期冷凍水產品或湯圓、油條使用工業用染劑、明礬,或過期乳瑪琳事件,皆與食品「詐欺」、控管相關,即所謂「黑心食品」,惡意人為是主因。

而政府打算階段性解禁日本核災區食品輸入,以及食品藥物管理署欲調整蔬果農藥殘留容許量,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爭議再起,也是民眾食安隱憂來源。

加上近年食安大小事件不斷。吃油、吃米、喝水有問題?加工食品、天然食物也有事情?民眾只聞事件便風聲鶴唳,然而主管機關後續處置,讓人們依舊無安全感,更何況不少問題出自於過去民眾信任的知名廠商。例如眾所矚目的頂新劣油事件,頂新在一審時因無法證明自越南進口油品取自病死豬、未經檢疫等非健康豬獲判無罪,無疑是再次打擊民眾食安信心。

【「微量無害」說 民眾無感】

其實食安事件源頭多元,但以所謂「黑心食品」防不慎防令人最不安。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說,過期、新舊混搭販售的乳瑪琳、工研醋事件尚屬違法情節較輕,嚴重的包括違法使用合法食品添加物於新鮮食材上,例如以漂白劑洗白豆芽菜;違法過量使用合法食品添加物,例如加工食品過量使用防腐劑;違法使用合法添加物於未被核准的加工食品,例如混油事件中油品違法添加銅葉綠素。

台灣民眾外食比例高,對食安疑慮沒斷過(示意圖:iStockphot)
台灣民眾外食比例高,對食安疑慮沒斷過(示意圖:iStockphot)

情節更嚴重的,當屬違法添加未被核准的化合物,以及替代食品等級而使用工業級的添加物。前者如2013年毒澱粉事件,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等添加物,諸如地瓜粉、酥炸粉、粉圓、關東煮等常用食品遭殃。2011年塑化劑事件也是社會恐慌,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變成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一時間人們發現有問題飲料、糕點、麵包甚至藥品範圍之廣。

後者就包括胡椒粉摻工業碳酸鎂、豆干使用工業染劑二甲基黃,潤餅皮使用俗稱「吊白塊」的工業用強力漂白劑、生薑泡工業氯化鈣、海帶泡工業用碳酸鈉及碳酸氫銨、熱狗添加非食品用亞硝酸鹽⋯⋯

不過更大的食安疑慮,「其實是信心問題」!食安專家、立法委員吳焜裕指出,食品安全的最大依據應是科學評估及決策。然而未公開、透明的評估及決策過程,民眾對食品安全霧煞煞,對政府、對廠商便不信任。疊層架屋、重複不明的檢驗管理機制,也讓上下游廠商間彼此不信任,顯示政府對廠商的不信任,再加上民眾對執法的不信任,四重不信任當是民眾深切在意食安管理、食安恐慌的根本。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說,台灣食品真正安全的,其實比不安全多更多,然而每一次大小食安事件,考驗著政府風險溝通的能力,經常是不及格的。顏宗海說,每有食安事件,政府部門便提出「微量無害」說,從科學角度沒錯,然而卻對民眾觀感無益,遠不如實際提出問題根源、解決之方。

孫璐西提醒,唯有持續地風險評估、源頭管制及溝通,在執法上更多符合食安需求,才能再次建立民眾信心,讓食安不再是隱憂。

看更多:
【Yahoo 520特輯】政府拚食安 吳焜裕:我們還欠一大部分
【Yahoo 520特輯】天然的最好?想吃得安心 醫師有撇步
【Yahoo 520特輯】吳焜裕:沒有一個政府會去開放核食
【520蔡英文就職一週年】新聞專輯
詳細調查結果:https://goo.gl/Clfp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