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打響宜蘭斑 壯圍突破困境

中國時報【胡健森╱宜蘭報導】 宜蘭縣壯圍鄉養殖業相當興盛,但因人口老化、外流及水源問題逐漸沒落,在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協助下,養殖業者翻轉傳統養殖業模式,一舉打響「宜蘭斑」在地品牌。 過去壯圍鄉爭取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主要是由上而下,由宜蘭縣政府協助媒合資源,及引導規畫團隊進駐,再透過團隊協助勾勒地方發展願景,並規畫不同面向逐步落實願景。 規畫團隊作法包括盤點壯圍養殖漁業資源,創立「宜蘭斑」品牌並設計代表圖騰,建立「漁曜海物」越冬池為示範區,透過設計進行場域改造,結合漁業知識、職人解說、餵魚秀、設立直售所、規畫產地小旅行等方式積極辦理。 宜蘭縣府表示,推動過程中面臨包括土地容許使用等法令限制問題,所幸透過中央積極協調得以順利解決,在克服問題的經歷中,也讓地方更團結,如今「宜蘭斑」進一步獲企業贊助,既有場域正逐漸累積發展能量,努力朝向地方自給自足,永續經營邁進。 行政院將2019年定位為地方創生元年,將過去「由上而下」模式,改為先由公所盤點地方人、地、產等資源,發掘DNA並透過座談會、共識營等,「由下而上」凝聚地方共識。 有了壯圍鄉的成功經驗,宜蘭縣三星、南澳、蘇澳等鄉鎮也積極啟動地方創生機制,並主動與學研機構、社區、社團或企業合作(例如組成顧問團、簽署MOU等方式),共同構思地方發展願景,研議地方創生事業提案,一起為地方發展努力。 其中原民鄉南澳鄉擁有原民會資源協助、蘇澳鎮有獨特冷泉天然資源、三星鄉則與壯圍鄉一樣,是直接被列為示範點的鄉鎮;但並非每個地方或提案都能如此幸運,一旦缺乏足夠資源、人力,具有提案權的鄉鎮市公所執行面上都將面臨困難,或僅扮演「過水」角色,直接將民間計畫轉手給縣府,提案被退件機率恐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