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進補恐成吃毒 中醫師籲「六不吃」

如何選擇安全的中藥?中醫師除呼籲民眾選擇安全通路,更教您「六不吃」準則。(吳思彥製)
如何選擇安全的中藥?中醫師除呼籲民眾選擇安全通路,更教您「六不吃」準則。(吳思彥製)


台灣人常把飲食和「養生」結合,冬季更是進補的好時機。但中藥容易因內外條件交互作用而變質,輕則影響中藥的品質和療效,重則傷身。如何選擇安全的中藥?中醫師除呼籲民眾選擇安全通路,更教您「六不吃」準則。

擁有「藥食同源」文化的台灣,從小到大的飲食紀錄,每個人都用過中藥材。在進補時節,薑母鴨、羊肉爐等食補店家更有「三季不開張,開張吃三季」一說,由此可見台灣人對於中藥材是十分依賴的。

但中藥材屬於有機物質,在運輸與儲藏的過程中,常因管理不當,使外界條件和自身性質的相互作用下而產生質變,直接影響中藥材的品質與療效。對此,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呼籲民眾「路邊的藥材不要買」,應選擇合格的供應商。

臺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吳思彥 攝

安全的優質中藥材從進口到銷售,需通過層層的抽驗才能販售,較為劣質的中藥材,容易流入夜市或其他地下管道販售,民眾吃下肚後恐會讓吃補變成吃毒。 

此外,陳潮宗更提出「六不吃」準則,一旦發現中藥材有霉變、蟲蛀、泛油、變色、散氣變味、風化與潮解共六大現象,便不再適合食用。

霉變

霉變又稱為發霉,是黴菌在中藥材表面或內部的滋生現象。空氣中飄浮著許多真菌的孢子,一旦落在藥材表面後,在適宜的溫度(20~35oC)、濕度(中藥含水量超過15%或相對濕度75%以上)和足夠的營養條件下便會生長繁殖,常見的黴菌有黑酵菌、雲白酶、綠黴菌、藍黴菌等幾類。民眾常以為清洗發霉的中藥材表面,看似乾淨後便繼續食用。對此,陳潮宗提醒:黴菌的生長是由內部開始,菌絲並無法透過清洗排除,一旦誤食發霉的中藥材,易造成肝臟相關疾病,因此中藥材一旦發霉,就應立即丟棄不宜食用。

蟲蛀

蟲蛀指昆蟲侵蝕藥材或飲片所引起的破壞作用。中藥材屬於有機農產品,本身含有醣類、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是提供蛀蟲生長的良好環境,常見的有人參、黃耆、當歸、澤瀉等藥材。一旦發現有空洞、破碎、粉狀等蟲蛀現象,會嚴重影響中藥療效不適合食用。

泛油

泛油又稱走油或浸油,指部分含油中藥的油質溢於中藥表面的現象。除了常見的種子類,板藍根、當歸、川芎也是易泛油的中藥材。泛油的中藥材,常在食用或烹煮時聞到油酸味,此時中藥材已經變質不宜食用。

變色

中藥材變色指的是藥材或飲片在採收加工、貯藏過程中,由於保管養護不當,造成藥材色澤改變。常因氧化的因素,使藥材本身的顏色變深,僅有少部分是變白,兩者皆代表中藥材變質失效,不能再供藥用。

散氣變味

散氣變味為一些有易揮發成分(如揮發油等)的中藥材,因儲藏方法不當而造成藥材的氣味發生改變。大多藥材經過炮製或去除雜質後,在足夠的乾燥度下會散發一股香氣,屬於容易揮散走氣的薑科、芸香科、木蘭科等氣味濃烈的植物,一旦藥材的溫度升高,內含揮發性的成分散失,或因包裝不嚴使自然揮發,這股氣味散失,即代表有效成分也隨之消散。

風化與潮解

風化指含結晶水的礦物質藥材,在與乾燥空氣接觸後逐漸失去結晶水,最後成為粉末狀,稱為風化,該藥材風化後不僅形狀發生改變,功能也已變質,易風化的藥材有芒硝、硼砂、膽礬等。潮解為固體藥材吸收潮濕空氣中的水分後,表面因溶化產生液體的現象,易潮解的藥材則有青鹽、秋石、芒硝等。

儘管政府在中藥材通路有嚴格把關,陳潮宗提醒民眾,只要遇到霉變、蟲蛀、泛油、變色、散氣變味、風化或潮解,藥材發生變化便不再適合食用,免得進補不成反而傷身。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