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70種台灣小米種原 將送挪威世界種子庫

小米是台灣各地原住民族的重要主食,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小米在糧食安全以及永續農業上佔有重要角色。

在國立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台灣研究團隊將在5月底前進北極,將首批170種珍貴台灣小米種原,送到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來維持小米的基因多樣性。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指出,「5月底我們要帶著希望種子小米到北極世界種子庫,這是代表,我們在國際合作也好、北極的研究,或者永續農業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外交部歐洲司副司長林主恩認為,「極地的研究是我們落實永續發展,還有提升國家軟實力 1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那不僅能夠提升我們在專業國際組織,還有論壇的話語權,展現我們的先進技術之外,更能夠促進我們跟國際交流。」

台灣小米成為文化外交新亮點,不只是科學與外交成就,也是國際合作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計畫蒐集、整理並處理台灣小米品系種子,在確保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北極全球種子庫,進行異地安全備份。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長林學詩表示,「小米又是原住民族部落非常重要的資產。國家作物種原庫用什麼來保存,用低溫來保存,零下18℃,1年要花多少電費你知道嗎?1千萬。斯瓦爾巴這個全世界種原庫,它是在冰底下本來就是永凍層。」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有末日種子庫之稱,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

台灣參與全球種子庫計畫,推動極地科學和農業永續,除了今(2024)年的入庫任務之外,未來也將分批入庫,總計達400多種小米,確保在自然災害、疫情和戰爭等全球性危機中,提供安全的保護場所。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北極永凍土層融化速度增 建築管線離地架起
研究:全球若增溫2度 台灣西部低地恐淹沒
防冰川融化威脅 全球種子庫補強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