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面對面拜習會》學者:中國堅持3條底線,要求美國應先改變態度

二十國集團峰會將於15、16日在印尼峇里登場,出席與會的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在14日進行首次面對面「拜習會」,且會觸及台灣議題。《華盛頓郵報》13日引述美國及中國學者說法指出,中國希望看到雙邊關係進步的證據,特別是在台灣議題上,而「球在美國手中」。

專門研究中國經濟政策的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成為中國過去2年實施嚴格防疫措施期間,首位入境中國的美國學者。他10月的訪中行程被視為美國與中國的破冰之旅,期間拜訪逾百位智庫和商界人士,以及包括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在內的官員。

「北京當局對美國的動機有很大顧慮,他們認為美國對任何對手都存在根深蒂固的恐懼」,返回美國的甘思德表示,「從他們(中國)的視角來看,球在美國手中」。《華盛頓郵報》稱,拜登(Joe Biden)想藉「拜習會」,打造美中關係的「基底」,中國也有此意,但不是要同意存在分歧或找出避免全面衝突的方法。

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美國認為(中美)雙邊關係沒有衝突或風險,這樣就好了。可是中國想看到(關係)進步的證據,尤其是在台灣議題。」《華盛頓郵報》直言,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加大支持台灣防衛能力,此舉只會讓中國進犯台灣的決心增大。

中國堅持3底線態度未變

《華盛頓郵報》提到,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與人接觸的官方管道取消、暫停或消失,非官方對話成為美中雙邊持續交流的僅存管道,而知名中國學者近幾個月開始訪問美國,並邀請美國學者到訪中國。吳心伯稱:「若我們能恢復溝通機制,未來就不必全依靠高層領袖會談。」

《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官媒稱讚這類交流是緊張關係緩和的象徵,卻也凸顯中國和美國關係有多糟。2021年7月,美國外交部長王毅和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在天津會談時,表明中國的3條底線,即不得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阻礙中國發展進城、侵犯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12年2月1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接待到訪的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12年2月1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接待到訪的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12年2月1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接待到訪的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北京當局的態度自此未改變」,《華盛頓郵報》稱,「改變的是習近平對國內掌控程度,以及對世界局勢的顧慮」。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說:「北京當局認為白宮掌控台灣議題的力道變弱,國會才是掌控者...... 拜登在期中選舉後面對分歧的政府,會加劇中美在台灣議題上公開敵對的風險。」

另外,中國領導階層特別關切拜登政府拉攏盟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5月有關對中國政策的演說中直言,中國為國際秩序帶來最嚴重的長期挑戰。中國外交部反嗆,美國企圖與澳洲、日本、南韓組成亞太地區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破壞該地區的安全和穩定。

雙方認知不同 拜登任內關係更惡化

中國廣東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直言,雖然中國和美國關係是在川普時期開始惡化,但雙邊關係在拜登任內有更持續下滑的情況。他表示,拜登不只是試圖讓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變慢,還把貿易「武器化及政治化」。《華盛頓郵報》稱,拜登上任初期,中國曾釋出在雙方共享利益的領域合作,降低歧見。

裴洛西訪台活動的裝扮掀起討論。(AP)
裴洛西訪台活動的裝扮掀起討論。(AP)

2022年8月,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接受我國總統蔡英文贈勳。(AP)

不過中國的接觸大多失敗,而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訪問台灣,中國暫停或取消軍事對話、反毒合作及討論氣候變遷,以此做為報復。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治研究所」(ASPI)常務董事丹尼爾斯(Rorry Daniels)說,對美國而言,全都有關危機溝通。

丹尼爾斯告訴《華盛頓郵報》:「然而,中國認為,管控競爭的負責任方法,則是在基本原則上達成協議。」她透露,部分中國學者甚至提出簽署第4份聯合公報,像前3份聯合公報一樣塑造美中雙方1970至1980年代互相應對的模式,「中國真的在尋找北極星並指出說:『這是關係的本質。』」

丹尼爾斯坦言:「不過美國並非用相同心態與中國接觸。」《華盛頓郵報》表示,中國人民大學5月發布報告,提出中國和美國關係來來的3種情況,其中一觸即發的緊張和激烈競爭是最佳情況,而科技、經濟與文化脫鉤是次佳狀況,最糟的則是全面爆發核武戰爭。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