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品牌三支箭 打造進步價值的光榮臺北城

什麼是臺北品牌?臺北作為臺灣的首都,希望建立什麼樣的品牌特色和價值主張?提起「城市品牌」,許多人直接聯想到的也許是美學或觀光。事實上,除了與國際連結帶來的經濟效益,對於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城市品牌」也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讓每一天都活得驕傲的「臺北式」

「品牌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國際友人眼中的臺北印象,更重要的是認同感、榮譽感,可以驕傲、大聲地說出『我是臺北人』。」臺北市長柯文哲這麼說。

事實上,形塑臺北品牌的旅途,更像是一場與市民共創的迷霧探險。如同柯文哲所說,人生是不斷地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臺北品牌塑造也充滿著「在追尋中創造」的哲思,沒有預設的面貌,而是在一次一次的溝通、一點一滴的建設和一場一場的活動中慢慢推進,由市民共構臺北生活樣貌、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塑造積累。

「民主自由、多元開放、法治人權、關懷弱勢和永續,這些普世價值在臺灣實踐就是臺灣價值。臺北本來就是一個共融的社會,多元開放是臺北的特色,再加上臺北的在地性,就是臺北的城市品牌。」柯文哲表示,他曾詢問過許多外縣市友人「到訪臺北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媲美日本一樣乾淨的南門中繼市場,或是臺北燈節的五星級流動廁所,更多人感受到的是鄰里劃設綠色通道,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改變;在旅人眼中是能安心徐徐緩行的城市探索,對市民而言,則是安心回家的最後一哩路。

│「做品牌、也是做服務。」柯文哲說,臺北城市品牌與市政服務是齊路並進,讓市民生活更好,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創造屬於自己的「臺北式」。│

讓生活在臺北的人,創造屬於自己的「臺北式」。(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讓生活在臺北的人,創造屬於自己的「臺北式」。(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讓生活在臺北的人,創造屬於自己的「臺北式」。(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打造臺北品牌第一箭:大型活動

細究臺北品牌的具體策略,可從市府團隊擬定的「臺北品牌三支箭」:大型活動、數位轉型和新創投資來看。

「成功的大型活動如果只辦一次,那叫作傳奇,如果長期、重複舉辦,就會慢慢醞釀成品牌。」柯文哲說,近年來臺北大型活動遵循品牌化的幾大條件:定期、在地、系列性,例如「臺北花系列」自每年秋天的士林官邸菊展起,接續一月的茶花展、二月綻放的夜櫻季,三月的鬱金香、陽明山花季、城南杜鵑花,接續竹子湖海芋、繡球花季定期舉辦,讓市民隨著季節時序,腦海中自然浮現城市不同角落的花海印象。

又例如飽富在地特色的保生文化祭、霞海城隍文化節、艋舺青山王祭等宗教慶典,具備「越在地、越國際」的潛力,且普遍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這就是在地榮譽感。

大型活動的舉辦除了為臺北市的經濟創造產值,也肩負帶動都會區發展的使命。例如,臺北燈節連續三年在西門町舉辦,帶來的人流、金流在每年燈節後仍持續發揮長尾效應,讓西門町復甦活絡;而白晝之夜去年配合北流開幕在南港舉辦,今年則規劃在北投,每一次的場域選擇,都有相對應的城市發展戰略考量。

臺北市持續強化數位基礎建設,來帶動產業的數位轉型。(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市持續強化數位基礎建設,來帶動產業的數位轉型。(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市持續強化數位基礎建設,來帶動產業的數位轉型。(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打造臺北品牌第二箭: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乍聽之下與城市品牌是兩件事情,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臺北市做城市品牌的核心價值在於凝聚團隊內部共識,一起把好的服務帶給市民。」柯文哲回答,e化是北市府致力的政策,為此,市府團隊遠赴愛沙尼亞取經,秘訣在於:一、身分認證(identification)、二、新系統數位化(digital by default)和三、系統性導入(system implementation)。

「身分認證是要讓數位系統能識別使用者,北市府推動悠遊卡、悠遊付、台北通三位一體,像是去年的跨年夜,就是運用台北通實聯制協助防疫。」、「新系統數位化和系統性導入」則是新的開始就系統性地導入數位化。

柯文哲引用管理學理論分析,一個新技術、新系統在推行過程的成長曲線中,「普及率達到總人口13%」是關鍵門檻,只要超越,速度就會加快。因此北市府優先選定學生、公務員和長者三大族群推動e化,去年透過三倍券加碼,成功讓臺北市20萬名長者變成數位轉型的先鋒,加上臺北市國中小學生22萬人,輕易克服13%的門檻。又例如臺北市的里辦數位基礎建設,採用小規模試行、想參加的參加,最後才全面上線,都是整合理論基礎和實務經驗後的策略運用。

愛沙尼亞人說,他們只有「結婚、離婚、不動產交易」三件事不採數位化,在柯文哲看來,臺北的創造力有過之而無不及:「買溫度、買數位服務,甚至已經有業者提案網路公祭來減少二殯附近的交通阻塞。對市府團隊而言,數位轉型是一個不斷學習、流程重組的過程,帶來更高的效率。」

臺北設立「StartUP@Taipei」一站式創業服務,打造二十三處新創基地。(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設立「StartUP@Taipei」一站式創業服務,打造二十三處新創基地。(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臺北設立「StartUP@Taipei」一站式創業服務,打造二十三處新創基地。(圖/臺北市政府提供)

打造臺北品牌第三箭:新創投資

第三箭「新創投資」同樣是臺北文化特色「差異化」的延伸。柯文哲認為:「臺灣是個移民社會,臺北又是匯集不同族群的移民城市,樂於擁抱新思維是我們的優勢。」以流行音樂為例,除了地域性,自由的靈魂更是先決條件,也因此,臺北在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獨具優勢。而北市府的新創產業政策,就是要打造出「不怕失敗」的環境,讓產業能夠無懼地嘗試、創新。

過去數年,臺北設立「StartUP@Taipei」一站式創業服務,打造二十三處新創基地,目前有十五個已經開放進駐,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內科之心t.Hub,柯文哲說明:「同一個產品持續賣幾十年一定會衰退,產業也是,內科之心扮演的就是產業的孵化器;當t.Hub裡的新創接近成熟、成功,就能離開獨立成為內科的新細胞,讓內科每年約四兆產值的產業持續新陳代謝,這些青創基地就是臺北市產業的造血中心。」

接下來,北市府還要結合民間資金成立地方首創的天使投資資金,將原本單純補助及獎勵的預算做更有效的運用,選擇民間不敢做、不想做或不能做的項目,在新創種子期就進場,提供第一桶金。期望讓臺北像矽谷、紐約、倫敦一樣,成為亞洲創新人才和經濟能量的集散地。

│最後,柯文哲強調:「城市治理的核心還是『人』,滿足市民需求、帶領產業數位轉型,才是打造臺北首都品牌 《我是臺北人!》的價值所在。」│

(臺北市政府廣告)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美麗島電子報民調》蔡英文信任度墊底 下屆總統呼聲最高竟是他
相關報導》 政壇大咖民調攀升7個百分點 吳子嘉:「打不死的蟑螂」足以撼動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