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動電視廣播節目「增國安、減英文」,外界關注其「國際化」會被削弱

香港
香港

香港的免費電視台和電台被要求播放更多《國安法》節目並「去英文化」,引起外界關注香港是否與「國際化」漸行漸遠。

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新規定下,受影響媒體包括三家「免費電視持牌機構」無線電視(TVB)、香港電視娛樂(ViuTV)、奇妙電視(HOY TV),以及兩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香港商業電台和新城電台。

港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上述五家機構每周須播放額外至少30分鐘關於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節目。此外,取消「指定播放節目」須「完全屬香港本地製作」的規定,並授權通訊局可就「指定播放節目」的規定發出指示。

同一時間,港府容許持牌機構每天播出英語綜合頻道整體廣播時間不多於45%播放非指定語言節目,並放寬有關非指定語言廣告的限制。換言之,英文頻道的英語節目將從以往的七八成,降至不少於55%。

會否打擊國際聲譽?

香港的法定語言為中文和英文,兩者享有同等地位,而港府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推出細化的「兩文三語」(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政策,則是指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香港廣播機構的中文台均用廣東話,部分英文台的非英語節目有普通話、菲律賓語等。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陳家洛教授對BBC中文表示,《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媒體已經要在不清晰的紅線下運作,言論自由備受打壓,現在縮減英文節目比例將進一步損害香港國際聲譽,「尤其在政府大力宣傳香港的國際形象之際,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

他認為,新措施也會影響在港居住的外籍人士,「他們有知情權,但資訊已經越來越難獲取,在這裏生活或做生意將變得更加不方便,成本會因此而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則指出,廣播語言調整反映出香港的人口重組。「免費電視是服務公眾,那政府如何定義公眾?如果理解香港作為多元族群的城市,而族群的組合(profile)可以轉變,不再是英語為主的族群,也有其他的。現在很強調要把香港融入大灣區,增加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繫,例如中東國家和東盟,如果將來有阿拉伯語節目也不出奇。」

是否配合國策「去英文化」

中國
中國

港府此舉甚至引起中國大陸網民熱議,話題「香港大幅度下調英語節目比例」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網民表示「早該如此」、「做中國人說中國話」,但也有網民批評是「自毀長城」、「英語就是香港的優勢,大可不必」、「去國際化,讓香港變成一個內地城市對國家有什麼好處?」、「估計又來一波港人移民潮」。

事實上,中國近年頻頻出現「去英文化」現象,北京、天津地鐵站牌的英文翻譯將「Station」改為漢語拼音「Zhan」;在教育方面,上海取消小學的英語考試,中國教育部門禁止中小學使用國外教科書,兩會期間甚至有官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指出,中國大陸的文化語言政策影響了香港政策,會削弱香港國際化程度。「國際語言仍然以英文為主,這個語言政策是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語言的削弱一定會令這個語種的國家的重要性下降,這反映了北京對香港國際化的認知,其實是停留在一種文化戰略鬥爭。」

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也表示,北京希望香港「大陸化」,使港人失去「香港本位」意識,只以國民身分和中國塑造的意識形態去理解周圍的社會,「要產生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但現在他們(政府)什麼都控制和壟斷了,不排除會有些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日前在《端傳媒》撰文質疑稱,新措施表面上是讓商業機構有更大空間引入外地或其他非英語的外語節目,但實際運作上最可能的結果是從中國大陸引進屬「指定播放類別」的節目,播放更多普通話內容和廣告。

香港
香港

強調廣播機構的「國家責任」

這是《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港府針對商業廣播機構的最大幅度政策調整。

傳播學教授李立峰撰文分析指,港府正在削弱媒體「公共服務廣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性質,而強調其「國家責任」,過去兩三年當局已按照這個原則整頓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並在編輯政策把「一國兩制」放在「公眾利益」之前。他認為,港府將此邏輯延伸至商業廣播機構的條款,屬預期之內。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也向BBC中文表示,近年香港整個媒介格局都在改變,政府明顯是要重新定義免費台的角色,強化其宣傳及公眾教育功能,「去推廣他們所謂的公民知識」。

不過她坦言,除非當局提供指定國安影片、指定須在黃金時段播放,否則播放時段和節目形式,都還是電視台自主的商業決定,彈性空間很大。「他可以放在清晨或深宵時段,或像之前有些台會『走精面』(鑽空子),把政府規定的文教類節目拍成有商業贊助的旅遊節目,變做間接廣告,又或者拍成有獎問答遊戲吸引觀眾,都是一種形式。」

至於國安節目的實際作用,學者鍾劍華認為,除非香港政府封鎖網絡,否則有心人仍可在網上接觸到不同資訊,政治宣傳難以收效。

政治學者陳家洛教授也指,國安節目來了又去(come and go),本地觀眾都懶理,"香港人已逐漸學會了如何(在政治氣氛下)不被影響,總會有比那30分鐘電視時段更重要的事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