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2月28日登場!一起解鎖M+、香港故宮、街頭塗鴉等名家操刀藝術地標~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充滿設計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充滿設計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提起香港,你會想到什麼?中環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樓、太平山璀璨的夜景、往來碼頭的天星小輪、美味的食物與奢華的酒店⋯⋯近年來香港也致力推廣「藝術」主題之旅,從歷史超過50年的香港藝術節,到建築本身猶如藝術品的新建藝術場館,甚至街邊出自藝術家之手的塗鴉,都為香港增添不同的城市魅力。不妨趁著藝術節期間,到這顆東方之珠感受不同的氛圍與體驗!

【香港藝術之旅推薦】

*香港藝術節

*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街頭塗鴉

*香港藝術節

曾經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藝術家Tomatito(Image Source : REUTERS/Victor Fraile)
曾經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藝術家Tomatito(Image Source : REUTERS/Victor Fraile)

1973年正式揭幕的香港藝術節,是一項由政府撥款、票房收入和各大企業與慈善基金會贊助與捐款的非營利活動,於每年2~3月登場,長達一個月的舉辦期間,邀請當地及國際藝術家帶來多達150場表演,以及超過250項「加料」和教育活動,曾經參與的藝術名家包括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世界公認莎劇演出權威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以及台灣的現代舞蹈團體雲門舞集等。

位於尖沙咀碼頭的香港文化中心是香港藝術節的主要舉辦會場(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位於尖沙咀碼頭的香港文化中心是香港藝術節的主要舉辦會場(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精彩演出內容包羅萬象,從中國戲曲到歌劇、古典音樂到爵士樂、舞蹈和戲劇,成為香港的文化盛事。今年邁入第53屆的香港藝術節,即將於2月28日~3月29日登場,包括多場致敬坂本龍一的演奏會、日本寶生流與大藏流山帶來的能劇與狂言、捷克芭蕾舞團的芭蕾舞劇、維也納現代聲音樂團以電子樂重新編排小約翰・史特勞斯經典圓舞曲的音樂會⋯⋯

在香港藝術節也能欣賞到中國傳統戲曲越劇(Photo by Lu Zhe/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在香港藝術節也能欣賞到中國傳統戲曲越劇(Photo by Lu Zhe/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戲劇方面別錯過英國四家頂級劇院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咆哮山莊》、取材當代14部歌劇和聲樂作品融合而成的半舞台式歌劇《百年愛情角力》,想感受傳統戲曲魅力的人,上海越劇院帶來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等經典舞台,還有VR互動體驗《巴黎舞會》等,更多節目訊息可上官網:www.hk.artsfestival.org/tc? 查詢。

*M+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天臺花園可以欣賞維多利亞港美景(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天臺花園可以欣賞維多利亞港美景(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面向維多利亞港、坐落西九龍最南端,占地約40公頃填海而成的西九文化區,是全世界最具規模的文化項目之一,集結博物館、演藝場館、劇院和廣場等多達17座綜合文化場地,以及長達2公里的海濱長廊和面積23公頃的西九藝術公園,這座文化區為香港創造出多采多姿的新文化地帶。

M+視覺藝術博物館與前方的藝術公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M+視覺藝術博物館與前方的藝術公園(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開幕於2021年11月11日的M+(Museun Plus),是一座視覺藝術博物館,以20~21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與建築和流動影像為主要收藏。總面積達65,000平方公尺的大樓,出自普立茲建築獎得主創辦的瑞典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的設計,豎立於方正基座平台上的窄長縱向大樓,勾勒出倒「T」字型的外觀!

M+以俐落線條展現優雅結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M+以俐落線條展現優雅結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以簡約風格打造而成的龐大結構,由五座高強度巨型衍架支撐,M+令人印象深刻。興建於機場鐵路西區沉管隧道上方,展覽空間沿著地下鐵路隧道的輪廓挖掘,形成大型且寬敞的潛空間。不只如此,建築師還以斜型天井打通地下與地面,帶來橫跨三個樓層的開放區域,不僅打破室內外的界線,也引進明亮的光線。

靈感來自香港傳統市場攤販的入口照明(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靈感來自香港傳統市場攤販的入口照明(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向來以獨特外牆鑲嵌設計著稱的Herzog & de Meuron,還以中國傳統屋頂為靈感,採用特殊黏土混合物設計出陶瓦鑲嵌模組,覆蓋於建築外觀。這些陶瓦不只能遮擋陽光,還會根據天氣和時間投射出不同的紋理與色澤。展現建築師東方想像的還有位於入口處的巨型玻璃吊燈,致敬香港傳統市場攤販的照明,各種巧思讓M+猶如藝術品般值得玩味與探索~

M+的幕牆成為香港天際線的一部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M+的幕牆成為香港天際線的一部分(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沒有設定正門,參觀者可以從四面八方進入M+。室內共有33座展覽廳、3個戲院、多媒體中心,以及飽覽維多利亞港風景的天臺花園等設施。大樓面對維港的幕牆,有片全世界最大的LED屏幕之一,長110公尺、寬約66公尺,讓人即使入夜後依舊可以從香港許多角落,欣賞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

烏利・希克與中國藝術家王克平的作品《鏈》(Image Source : REUTERS/Bobby Yip)
烏利・希克與中國藝術家王克平的作品《鏈》(Image Source : REUTERS/Bobby Yip)

館藏以亞洲為根基,分為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相和香港視覺文化四大主題,其中由超過1,500件作品組成的「希克藏品」,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出自324位藝術家之手、年代橫跨1972~2012年,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私人藏品的精髓。不能錯過的還有近期即將登場的《畢卡索——與亞洲對話》特展,共有60件從巴黎國立畢卡索藝術館出借的大師傑作,與80件亞洲藝術家的作品跨界聯展,更多資訊:www.mplus.org.hk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另一大藝術亮點(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西九文化區另一大藝術亮點(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西九文化區目前開放的設施,除M+外另一大重量級藝術場館,是與這座視覺藝術博物館相距不到10分鐘步行距離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Palace Museum)。又稱為「西九西大門」、簡稱香港故宮的它,展示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9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不少首次在港展出、甚至從未對外公開的珍貴文物。

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操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操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35億港幣成立,這座占地約10,000平方公尺的博物館,於2022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曾經設計中環花旗銀行大廈、參與九龍半島酒店加建工程的香港建築師嚴迅奇,將傳統美學重新演繹,融合中國傳統建築、中國藝術與香港城市景觀,創造出造型獨特的現代建築!

博物館上寬下窄的外觀令人聯想起鼎(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博物館上寬下窄的外觀令人聯想起鼎(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上寬下窄的倒梯形外觀,讓人聯想起中國古代的煮食器——鼎,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金色的光澤。正門援用紫禁城的門釘裝飾,同時漆上北京故宮城牆的朱紅色,非常引人注目。不只如此,中庭天花板還以現代手法,詮釋昔日皇宮的琉璃瓦屋頂⋯⋯

香港故宮朱紅色的大門保留了紫禁城的細節(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香港故宮朱紅色的大門保留了紫禁城的細節(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香港故宮還參考了紫禁城的中軸水平線布局,在地面、2樓和4樓設計了三座中庭,它們分別面向不同方位,並以垂直方式串連不同樓層,同時與戶外空間相連。穿梭其間不只能欣賞展品,還能將西九文化區、香港島天際線以及大嶼山景觀盡收眼底。

與周圍景觀相連的香港故宮(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與周圍景觀相連的香港故宮(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五層樓高的建築共容納9座展覽廳,常設展覽包括介紹清代紫禁城歷史的「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以及探索故宮內清晨到夜晚生活點滴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等。特展部分,展出直到5月4日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以近150件文物呈現中法宮廷(清朝與波旁王朝)間藝術、文化等方面的啟發與交流。

*街頭塗鴉

出現在西營盤街頭的塗鴉(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出現在西營盤街頭的塗鴉(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藝術除了陳列於博物館,也出現在香港的街頭巷尾,許多當地和國外藝術家紛紛在街頭留下獨特的印記,這些塗鴉讓香港或繁華或隱密的角落,全都搖身一變成為社群媒體上的打卡熱點:從新界屯門的藍地村、香港近郊的小欖跳蚤市場,到熱鬧的深水埗和西區等,都是欣賞街頭藝術的好去處。

鑽進西營盤的後巷經常能發現驚喜(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鑽進西營盤的後巷經常能發現驚喜(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其中位於中西區西部、與半山區和中上環上林的西營盤,可說是街頭藝術的搖籃。這個香港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是香港第一座規劃設計的住宅區,街道呈「目」字型。區內不少店家委託藝術家在外牆創作壁畫,不過精彩的還有位於後巷的「非法」創作!

位於中環的Alex Croft壁畫是最知名的一幅(Photo by Lam Yik Fei,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位於中環的Alex Croft壁畫是最知名的一幅(Photo by Lam Yik Fei,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更知名的是中環,這個高樓林立且車水馬龍的商業區,在光鮮亮麗的店家和大小巷弄之間,錯落不少讓人忍不住駐足的壁畫,甚至出現所謂的「中環壁畫街」。其中出鏡率最高的,是位於嘉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那幅,Alex Croft在藍色背景中,勾勒出五顏六色的香港老房子,這片層層疊疊的建築喧囂著當地擁擠且熱鬧的生活,洋溢著濃濃的懷舊風情⋯⋯

木的地酒店的壁畫星光熠熠(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木的地酒店的壁畫星光熠熠(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與它相隔不遠的木的地酒店,則出現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氣質演員奧黛麗・赫本和喜劇泰斗卓别林等畫像,Rob Sketcherman以普普藝術風格重現巨星動人的風采。另外靠近半山腰手扶梯附近的Shingo Art(些利街和荷李活道交界),則是日本藝人香取慎吾的創作,火紅色的背景搭配洋紫荊和香港天際線,展現他眼中的香港魅力~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