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6) – 中學校園生活篇1

皇仁書院的前身中央書院為香港首間公立學校。(網路圖片)
皇仁書院的前身中央書院為香港首間公立學校。(網路圖片)


由於父母對我的學業沒甚麼要求,只求不要被一些壞學生帶去作奸犯科就好,於是他們就著手在家附近選擇學校。香港的中學主要分為公立及私立學校,由於私立學校費用高昂,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會把子女送入公立學校,當然有些更有錢的就可以把子女送到國外。公立學校分為band 1-band 3的等級,band 1是較好的學校,這個學校等級的判斷方法只是坊間的粗略估計,官方其實並沒有對學校的等級作評分。坊間會以該校來自那個派位組別的學生較多,來分辨那間學校的banding,也會以「街坊(鄰居)」的情報去判斷,例如「聽說陳太的兒子在那間學校,大家都用功讀書,是不錯的學校」。他們的情報厲害到,可以再把一個banding再細分為「頭、中、尾」三個段層,例如band 1頭比band 1尾好。雖然我爸媽現在也說不出當時怎麼把學校評分和分類,但他們的確把我送到一家不錯的學校。

為了讓兒子進入校風較好的學校,他們也是下過一番苦功,例如積極參與校務會議及家長會的活動,同時結識更多同區的家長們,以便收集學校資訊。由於我的成積不高不低,我媽就向band 2「頭段」的學校入手,然後在家附近的學校進行篩選,最後選到了一家中等水平、校風又不錯,距離又近的學校,完全乎合我媽的要求,於是我便在派位中選擇這家學校為首選,最後亦成功入讀該校。

在開學前的夏假,我爸幫我報了一個學前體驗營,深怕我不適應中學校園生活。的確,去到新環境一群新生都顯得份外靦腆,在活動中大家除了必須發言時,其餘時間都不會交談。有一次在小休時,我拿出手機打給父親報告活動狀況,掛線時就有同學眼睛發亮的衝過來想借我的手機研究,因為那部算是蠻新的型號,還有拍攝功能,當時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帶手機上學,所以看到有同學帶手機上學他就顯得格外興奮,也因為這部手機的關係,我們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的話題不外乎就是遊戲和卡通,或是一些新潮玩意,例如手機,也有遇過一些很早熟的同學會講「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之類聽不懂的鬼話。

正式上中學的初期,我連哪天在禮堂早會、哪堂課在哪個教室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適應。慶幸的是中學的功課量比小學少得多,當然不是每間學校一樣,但我的學校在作業方面比較少,而且中學的作業不一定要交齊,令我的學業壓力和成績都一齊往下跌。當時我父母都要工作,到晚上7點多才回來,我平日4點就下課,回家第一時間就是打開電腦玩,玩到7點左右才關機,再開始做功課假裝很用功的樣子。有一次,我媽突然提早回來,我立馬把電源拔掉再裝做功課,我媽看我緊張的神情就知道有事隱瞞她,然後她用手摸摸主機,發現是熱的,就把我痛罵一頓,嚴格控制我玩電腦的時間。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她禁止我在家玩電腦的時候,我就去外面玩!其實從我上小學開始,網吧的風潮已經開始,那時候我的同學下課後也會叫我一齊去網吧玩。我偶爾會跟他們一齊去,但我覺得要付費去玩,不如在家用免費的電腦,但形勢所迫之下,我也只好花一點錢去網吧。網吧最大的好處是網速很快,玩什麼都不會卡,而且可以跟朋友一齊去,一邊玩一邊大叫、聊天,也是一種享受。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香港雜記】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7) -- 創業篇
從未終結的苦難》吳祚來自述41上海人來到我們村莊
習近平赴港替李家超加冕 認證一國兩制的警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