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在BBC《荒島唱片》訪談中所揭示的七件事

yoyo ma performing on The Andrew Marr Show in 2018.
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

美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是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之一。這位出生於法國巴黎的音樂神童,7歲時隨父母移民紐約。

他錄製了90多個專輯,並獲得過18項格萊美音樂獎。

馬友友先後曾為八位美國總統演奏過,還是紐約2001年9·11襲擊一週年後在世貿中心遺址演奏的第一位音樂家。

同時,他也曾客串過美國著名動畫劇《辛普森一家》以及美國兒童教育電視節目《芝麻街》。

馬友友接受BBC《荒島唱片》節目訪談,讓我們了解到的關於他的七件事:

一,疫苗中心的即興演奏再次提醒馬友友音樂的力量

今年3月,馬友友帶著大提琴來到其馬瑟諸塞州家附近的疫苗接種中心。在接受完疫苗後,馬友友戴著口罩為現場的人即興演奏。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出那是馬友友在演奏。

馬友友回憶說,「當時有一位老者在聽到音樂後,在社交距離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把椅子靠近。然後,就坐在那裏一直靜靜地聽演奏。彷佛這是他真正需要的東西一樣。」

馬友友表示,對他來說,這就是作音樂人的意義所在,把音樂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音樂是一種燃料和食量 - 也許並不是物質和實質意義上的 - 但絶對是精神和瞬間層面上的。

二,父親是他的啟蒙大提琴老師,他的標凖非常高

馬友友在回憶父親時表示,父親不是那種能讓你親親抱抱的家長。但他是一位音樂家,一位非常受人尊重的老師。

馬友友說,父親非常善於分析,有很棒的方法論,但他也非常嚴厲。

馬友友還形容自己的移民父母是「虎爸虎媽」。他表示,父母的原則就是「你必須要成功。你必須得這樣做!」

三,讓馬友友淚奔的巴赫詠嘆調

The Andrew Marr Show
在BBC《安德魯·馬爾秀》上的表演

馬友友告訴《荒島唱片》,他每次聽到巴赫《聖馬太受難曲》中的詠嘆調「請憐憫我」(Erbarme Dich from Bach's St Matthew Passion)都會流淚。

馬友友表示,自己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就哭了。

馬友友說:「你有沒有經歷過一種如此美麗、如此輝煌的事 - 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傷感或多悲劇 - 但卻非同尋常,能讓你落淚?它有可能是一種風景,也可能是別的東西。對我來說巴赫的音樂就是這樣」。

馬友友表示,巴赫的音樂能讓人感覺到那種徹底的包容和接納,擁抱和撫慰人類所有的情感。每次聽到《聖馬太受難曲》的詠嘆調都會讓他淚流滿面。

四,從大提琴傳奇大師那裏學到的重要一課

馬友友說,傳奇般的大提琴大師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曾給他和父母上了重要一課:別光因為練琴而忘了玩。

作為兒童音樂天才,馬友友有幸為當時已經80多高齡的卡薩爾斯表演。在馬友友讓卡薩爾斯在自己的簽名簿上簽名時,他寫了幾句不錯的評語,並且對馬友友的父母說:「別忘了去打棒球」。

馬友友表示,卡薩爾斯能這樣說真好。馬友友認為卡薩爾斯的意思是「確保我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音樂上」。

那之後不久,馬友友讀到卡薩爾斯是這樣來形容他自己的:他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位音樂人,第三才是一名大提琴演奏手。

馬友友表示,作為虎爸虎媽的孩子,那是他聽到的最順耳的話。因為大師都說了:「你瞧,演奏大提琴並非一切」。

五,手術讓馬友友差點在20多歲時結束大提琴生涯

馬友友25歲時做了脊柱側彎手術,該手術的風險是有可能嚴重影響他今後演奏大提琴的能力。

馬友友解釋說,他知道這是個大手術。他在想自己在音樂方面已經有許多經歷,即使手術結果意味著今後再也不能拉琴了也沒關係。

馬友友表示,這就是他非常重視能夠受教育的地方。除了在紐約茱莉亞學院學習音樂外,馬友友還在哈佛大學就讀過。

馬友友表示,這給了自己某種信心,可以說:「看,我已經演奏音樂多年。如果我再不能從事音樂了。我也能忍受。我將會找到別的事情可做。」

但馬友友表示,那是他生命中非常有意義的時刻,因為手術後還可以繼續表演音樂的這些額外年頭就像是一份禮物。

六,在愛丁堡音樂節上邂逅爵士樂大師奧斯卡·彼得森

馬友友在《荒島唱片》中選擇的另外一首曲子來自爵士樂鋼琴演奏家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的作品:帶有古巴風味的三重奏Tin Tin Deo。

四十年前,他們同時在愛丁堡音樂節演出。這也是馬友友唯一一次聽彼得森的現場演出。

馬友友回憶說,當時自己坐在露台上聽了2個半小時的演出,他說自己享受到了最棒的表演,越到最後音樂越有力。

馬友友說,在演出進行到1小時45分鐘時,他以為該結束了。但彼得森又回來了,演奏了更多的曲目。到2個小時時,馬友友覺得這回肯定要結束了,但他又回來了。馬友友表示,彼得森如此長時間的精彩演出,簡直太棒了。

七,巴赫大提琴獨奏組曲貫穿馬友友職業生涯

四十多年來,馬友友一直在為觀眾表演巴赫的6首大提琴組曲。他1985年的唱片贏得了格萊美獎。他最近在YouTube上巴赫第一組曲前奏曲的視頻獲得了900多萬的點擊。

新冠爆發時,馬友友正在全球進行巡演。如今馬友友已經65歲,跟他自己25歲時比較,他在演繹巴赫大提琴組曲時有什麼不同嗎?

對此,馬友友笑著表示,自己仍在試圖正確表達曲目,他說,當然,這取決於你認為什麼才是正確的。

在演奏被認為是大提琴作品中最偉大的音樂時,怎樣才算是正確的呢?馬友友解釋說,從更深層次講,我們在生活的每一階段都會遇到某些真理。因此,他每次都在通過不同的視角來探索這部音樂作品。

而他目前的視角實際上就是簡單地說,這就是我所做的。

他說,「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的。如果我是你們社區的一位訪客,我可以跟你聊聊,這就是我現時可以提供的。」

yo yo ma
馬友友在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上的演出。

聯合國和平使者

馬友友於2006年被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為聯合國和平使者,他一直不斷地努力促進年輕聽眾了解音樂,並在年輕人當中推動集體價值觀。他相信音樂就像磁石一樣,能讓人們匯聚到一起。

全球年齡在15至24歲的青年人將近12億,約佔全球人口的18%。

1998年,馬友友還創立了「絲路計劃」,以促進對古絲綢之路這條溝通地中海和太平洋文化的通道沿途文化、藝術和智慧傳統的研究。

2007年,他參與錄製了一個DVD,以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杜絶結核病伙伴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