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藝術特區即起展出「繹域」

記者郭文君/高雄報導

在當代社會語境下,我們如何詮釋及看待所居住的「空間」? 「空間」如何激發我們的想像? 「繹域What We Are Mapping」集結19位國內外藝術家,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及文化脈絡出發,以藝術的手法「演繹」、「測繪」其身處之場域,重新詮釋及延伸空間的意涵,於5月23日至7月20日,在駁二藝術特區C4倉庫展出,呈現多重的觀看視野。

此次展覽並特別邀請到日本著名新媒體藝術團體teamLab(團體實驗室)展出「花與屍 剝落」動畫作品,充分展現其「超主觀空間」創作概念,精彩可期。

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表示,駁二藝術特區是極具前衛、實驗性的藝術展演場域,展覽形態多樣豐富,主題更是呼應當代社會議題。「繹域What We Are Mapping」以探討「空間」的多樣性意涵為主題,藉由豐富的藝術性語言,來重新定義「空間」。在藝術家的世界裡,「空間」不僅僅是生活中所可見的建構性空間,更可以象徵我們的家園、國家,它會因為「人」在裡面流動、居住、穿梭而載負了更多無形的回憶、歷史及痕跡。因此,當「空間」這個議題放在當代社會脈絡下,它所象徵的意義就更廣泛的與我們所處的環境聯結在一起。

文化局表示,駁二藝術特區本身即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記憶的空間。從日治時期的倉儲功能,演變至現在的展演場域,屬於這個「空間」的功能及記憶則是隨著歷史的演進而不斷的「轉繹」。因此,隨著不同時期,來到駁二這個場域的人,都會編織出屬於他們獨特的「空間記憶」。

本次參展的19位藝術家為陳建榮、丁建中、許旆誠、黃品玲、胡朝聰、張慈倫、郭慧禪、林仁達、林書楷、林旺廷、林羿綺、林玉婷、呂易倫、Sonja Hinrichsen(德)、teamLab (日)、王建文、溫孟瑜、吳燦政及葉仁焜,作品形態包含平面繪畫、裝置、聲音、動畫及錄像,共分為「紋理記憶」、「境外之域」及「疆界穿越」三個主題,「空間」可以是包附著生活記憶的結構性空間、也是充滿想像力延伸的超現實空間,更可以是對台灣(島國)的不安感觸或對未來家園美好想像,同時,也可以是穿越不同空間而建構出另一個異化或無限延伸的時空。

「繹域What We Are Mapping」於5月23日至7月20日於駁二藝術特區C4倉庫展出,展覽期間並舉辦相關講座,歡迎民眾前往參觀,一起感受不同的空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