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殺入,剛投了一位MIT教授

互聯網大廠最熱鬧的投資賽道。

騰訊,殺入一條你可能沒聽說過的賽道。

這源於一則極為低調的工商變更。投資界獲悉,深圳雲豹智能有限公司(簡稱“雲豹智能”)近日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其中,騰訊是最大股東。

這是一家DPU創業公司,創始人蕭啟陽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座副教授,在半導體為人熟知。值得一提的是,這家看似名不經傳公司身後出現了紅杉中國、深創投、五源資本、蔚來資本、正心谷資本、中芯聚源等一眾知名機構。

DPU,一條媲美GPU的千億賽道正在崛起。從2021年起,VC/PE爭搶DPU項目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更罕見的是,這個戰場上互聯網大廠雲集——除了騰訊、阿裡、字節跳動、美團、百度都來了,甚至字節跳動還投了一個天使輪。這是互聯網大廠最熱鬧的投資賽道。

MIT教授造芯片,紅杉投了,騰訊為最大股東

騰訊出手,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官網顯示,深圳雲豹智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雲計算和數據中心數據處理器芯片(DPU)和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核心團隊來自Broadcom、Intel、Arm、華為海思、阿裡等,公司創始團隊擁有平均超過20年的芯片行業及大規模商用落地經驗。

公司身後站著一位技術大牛——創始人兼CEO蕭啟陽,他曾以最高榮譽同時拿到紐約大學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和紐約庫珀大學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後來在斯坦福大學取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和碩士學位。讀博期間,蕭啟陽還攻克了人工智能領域十餘年來未解決的理論難題,並憑此榮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青年研究員獎。

不僅如此,蕭啟陽還是物聯網研究領域的先驅之一,他於1998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創立了自動識別研究中心,為該中心的創始研究主任。而後,他擔任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座副教授,長期專注於網絡和分佈式計算研究領域。

離開學術界後,蕭啟陽開始了創業生涯。2002年,他在美國硅谷創立了一家研發高性能多核處理器的公司RMI,產品廣泛應用在無線基站、基站控制器、核心網、路由器、智能網卡等設備上,客戶覆蓋了國內外知名通訊網絡設備商。2009年,RMI被美國上市公司NetLogic收購,蕭啟陽轉而進入NetLogic任亞太區總裁兼總經理。

在蕭啟陽帶領下,NetLogic亞太區團隊曾一舉擊敗還在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Freescale,拿下了彼時國內最大的4G基站CPU項目。一個有趣的細節是,當時與蕭啟陽一同競爭的還有半導體圈赫赫有名的女強人——蘇姿豐。2012年,蕭啟陽又促成了一筆收購案——博通Broadcom以37億美元現金高價並購NetLogic。並購完成後,他在博通擔任處理器和無線基礎設施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直至2015年才正式離開。

在半導體行業浸潤20餘年,蕭啟陽並不打算退休。2020年,隨著算力需求爆發性增長,DPU賽道瞬間火起來。於是,蕭啟陽再度創業,創辦了雲豹智能。

上海一位不具名投資人透露,蕭博(蕭啟陽)和團隊非常低調,不曾官宣任何融資消息。不過官網信息顯示,雲豹智能集齊了一個超級豪華的投資天團——騰訊、紅杉中國、蔚來資本、中芯聚源、深創投、五源資本、正心谷資本、耀途資本、ACE Equity Partners、華業天成、OBN CAPITAL等一眾知名VC/PE。

根據天眼查顯示,騰訊是雲豹智能的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4.32%。成立兩年,5人的團隊迅速擴充為超過300人。

這是一條隱秘賽道,字節跳動、美團、百度都來了

隨著騰訊入場,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賽道——DPU。

所謂DPU,即Data Processing Unit(數據處理單元),最早由硅谷創業公司Fungible提出。一開始,DPU並未在業內引起太多關注。直到2020年,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將DPU與 CPU、GPU 並列稱為“未來計算三大支柱”。此後,DPU瞬間被帶火了。

從2021年開始,國內VC/PE很多人都在搶DPU項目。北京一位此前關注文娛賽道的投資人為了看懂DPU,硬生生去上了幾個月的課才敢去聊項目。彼時的投資人有多瘋狂,芯啟源感受應該深有體會。

成立於2015年,芯啟源是國內一家針對超大規模電信和企業級的智能網絡提供國產DPU芯片的公司。創始人盧笙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取得美國Lamar University工程科學碩士學位,在半導體領域深耕了20多年,擁有極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廣泛的產業資源。

僅在2021年,芯啟源便完成了3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軟銀中國、SIG海納亞洲、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華潤資本潤科基金、興旺投資等知名投資方。一個位於上海的FA坦言,去年很多投資機構都在爭取芯啟源份額,競爭太激烈。

同一時間,大禹智芯中科馭數、星雲智聯、益思芯等公司也成為了VC/PE圍獵的對象。其中,大禹智芯、中科馭數都在2021年完成了兩輪數億融資。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像是,不止財務型VC/PE,騰訊、美團、字節跳動、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湧入了DPU賽道。

2021年10月,成立不久的DPU新秀——雲脈芯聯宣佈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除了IDG資本和壁仞科技外,還出現了字節跳動的身影。據悉,雲脈芯創始團隊由數據中心網絡領域的領軍人物和世界名企的軟硬件系統和芯片研發資深專家組成。今年4月,雲脈芯聯再融資數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光速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旗下子基金超越摩爾戰略投資、雲九資本。

此外,美團和百度也看中了同一個項目——星雲智聯。位於珠海的星雲智聯,也是一家專注於數據中心基礎互聯通信架構和DPU芯片研發的企業。自2021年成立起,星雲智聯身後集結了高瓴創投、鼎暉投資、華登國際、BAI資本、嘉御資本、松禾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筆融資是2021年8月,星雲智聯宣佈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美團獨家投資。當時美團戰略與投資副總裁朱文倩曾表示,期待美團與星雲團隊在基礎架構領域有更多的協同與配合。無獨有偶,星雲智聯不久後再次宣佈引入百度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加速推進DPU芯片研發和市場推廣進程。

悄然間,DPU成為了互聯網大廠“兵家必爭之地”。

互聯網大廠為何投DPU?

我們先從DPU的應用場景說起。

從技術層面來看,DPU主要是承接CPU的網絡數據運維、調度工作,旨在滿足網絡側專用計算需求,尤其適用於服務器量多、對數據傳輸速率要求嚴苛的場景。總而言之,DPU 可以釋放CPU 算力資源,帶動整體數據中心的降本增效。

從具體場景來看,DPU主要應用於數據中心、通信及網絡安全等領域,客戶群體大多是大型互聯網公司、大型公有雲服務商以及大型電信運營商。在初創公司大批湧現之前,中國移動阿裡雲等下游數據中⼼⼚商早已經在積極部署DPU產品。2017年,阿裡雲的神龍架構橫空出世,被業界視作最成功的DPU芯片之一。

通常意義上講,互聯網大廠、雲計算廠商對自身的需求、使用場景最為熟悉,自研DPU芯片更為合理。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時間

某互聯網大廠的技術負責人曾解釋,自主開發一款像DPU的大芯片難度大,耗費時間長。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芯片人才和經驗積累,自主開發芯片也很難滿足計算需求。一般而言,DPU從設計到真正硬件系統成型至少也需要2-3年。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是,DPU市場的發展是與數據中心的升級換代密切相關,而數據中心的帶寬升級週期約為3年。按這個週期節奏,明年開始即將進入下一代數據中心設備的更換期。尤其在東數西算大潮的驅動下,數據中心的建設進程也大大提前。由此,互聯網大廠下場投資DPU公司,反而更利於業務發展。

當然,互聯網大廠投芯片是一件多方共贏的事情——不僅能直接提供大量訂單,DPU初創企業創始人還希望和產業資本一同突破技術瓶頸,推進產品商業化落地。

場景測試,是各大DPU初創公司商業化進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上海一位戰投背景投資人坦言,DPU是軟件定義的計算架構,不適合走通用路線。初創公司要與實際業務場景緊密綁定,才能更好地實現商業化落地。

除了技術壁壘之外,初創公司還需不斷迭代,尤其是配合開源軟件不斷升級去適配客戶快速變化的軟硬件環境。一家新成立的DPU公司創始人直言:“我們選擇投資投資人的時候,會關注他們是否懂行業、能不能給項目導入產業資源、給業務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因此,DPU初創公司創始人在選擇投資人時往往會專門預留一些份額給產業投資人。

DPU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大賽道。正如一位創業者分享,未來DPU的數量可能會超過GPU。每台服務器可能沒有GPU,但一定會有一顆或者多顆DPU,好比每台服務器都必須配網卡一樣。

據統計,2020年全球DPU產業市場規模達30.5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245.3億美元(約合1665億人民幣)。更為關鍵的是,誰佔領了這片領地,誰就把握住整個數據中心和網絡中心的重要關口。眼下,DPU尚是一片藍海市場,無論是VC/PE還是產業資本都不願錯過上船的機會。

曾幾何時,互聯網大廠的投資主陣地還是消費、娛樂、互聯網等流量行業。如今,自帶業務場景的他們,開始集體轉身殺入硬科技戰場。給錢給訂單,這可能是中國半導體最好的年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張繼文,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