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骨折1年內死亡率20%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隨著高齡化社會與老年人口倍增,骨質疏鬆症早已成為台灣不可忽視健康議題。根據健保署就診數據統計,全台目前至少有90萬人受骨鬆骨折所苦,根據一項統計指出,50歲女性骨鬆骨折後,一年內每五人就有一人死亡。根據統計只要發生過骨鬆性骨折,二次骨折風險高達5成,再次骨折後的死亡率更高達2成5。近年在骨鬆骨折治療的觀念,骨科相關的專家們也開始提倡「骨品質與骨密度並重」,唯有好的骨頭品質,民眾才能有機會重拾行動力,擁有一個行動不受限的老後人生。

74歲陳阿嬤去年底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時的骨密度檢測值僅有-4。一開始只有使用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藥物治療,透過有別於以往、更積極使用促進骨骼製造的骨鬆治療方式。原本因為全身有六處骨鬆性骨折,沒有助行器無法走動的陳阿嬤,治療不到一年就已恢復原本的行動力,還能每天出門去公園運動。

臺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李旭東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骨鬆骨折的治療藥物主要分兩大類:破骨細胞抑制藥物與造骨細胞刺激藥物。破骨細胞抑制類的藥物,以延緩骨頭流失速度為主;但骨鬆骨折是骨密度過低及骨品質不良所導致,所以治療骨鬆的根本,除了增加骨密度,讓骨品質恢復到原有的健康狀態也很重要。造骨細胞促進劑除淘汰品質不佳的骨頭,同時刺激造骨細胞更快速地新生骨頭,也是骨鬆骨折治療的選擇之一,建議骨鬆患者在諮詢專業醫師後,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臺中榮總骨科部李政鴻主任指出,過去的骨鬆防治觀念「保密防跌」已不足以面對骨鬆骨折後的高失能與死亡率,一般民眾大多認為骨鬆骨折發生後,只要把斷掉的骨頭再接回去,就一定能再站起來。但是,在臨床上很常會看到骨鬆骨折患者,就算透過手術把斷掉的骨頭接回去,還是只能靠輪椅或輔助拐杖來行動並度過餘生。這是因為骨鬆骨折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體內的骨品質變差,骨品質代表著骨量流失多、骨密度低、骨頭本身結構不夠健康、新骨比例過少等評估指標。因此當患者的骨頭品質很差,就算成功把斷掉的骨頭接回去,但再次骨折風險依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