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傳統產業面臨中國出口補貼衝擊 公聽會探討產業發展挑戰

【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高雄市的產業主軸正在快速調整中,然而原先傳產大廠因面臨中國大陸的出口外銷補貼政策等,許多廠商的出口外銷相對疲弱不振,高雄市議會於今(27)日舉辦「高雄市產業發展面對的挑戰及困境公聽會」,與會人士認為高雄市政府面對高科技產業進駐,應站在城市發展的立場,展現談判的態度而非僅為配合的角色,並協助在地傳統產業整合至半導體產業鏈,發揮加乘效果。

公聽會主持人黃香菽議員表示,高雄市近幾年推動產業轉型,在陳其邁市長就任後加快腳步,但獨厚高科技產業,忽略高雄既有的傳統產業,希望傳產和高科技產業並進,不應該為了發展高科技而漠視傳產。

主持人之一的白喬茵議員提到,去年歐盟已經開始試行「碳關稅」,碳有價時代來臨,第一波針對進口鋼泥、電力、肥料、鋼鐵和鋁業等產品課徵碳稅,許多大企業正進行碳盤查作業,對於中小企業進行碳排查與減碳轉型較具壓力,建議市府給予高雄傳統產業輔導。而台積電進駐後,帶來高科技就業機會,也會影響傳統產業人力的需求。

經發局表示,高雄市許多傳產也積極轉型當中,以航太產業而言,便是以精密機械為基礎進一步技術提升,再者以路竹產業園區的醫療器材產業,是從金屬機械轉型往上提升。由於少子化,就業人口的職業選擇變多,使得各行業招募不易,所以市府積極進行產業合作,開辦企業專班,以滿足企業人力需求。

義守大學財務金融管理學系教授李樑堅指出,高雄的就業主力仍在傳統產業,由於高科技產業自動化很多,然而近年來傳產景氣不佳,外部有中國大力低價傾銷,工具機方面受到日圓大幅貶值的衝擊,而內部受高科技的連鎖效應,人才欠缺,電力成本增加,傳產可謂面臨內憂外患,建議市府產業發展基金對傳產應予更多的分配,並協助他們數位轉型和AI導入,創造傳產的競爭力,在產業園區的土地配置上也應保留部分予傳產。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表示,高雄目前的產業結構一級農漁牧業,佔高雄人口數5%、產值2%,二級傳產和製造業佔人口數40%、產值佔60%,三級服務業人口數佔55%、產值為38%。他認為一級農業收入低需要政府來支撐,二級產業的薪資收入偏低,現今高通膨高物價高房價,民眾買房大不易。而市府期待高科技產業帶動薪資調漲,但台積電的用水,以及高科技產業所需電力是否足夠,也都是在推動產業發展時所必須正視的五缺議題。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則提到,今年一月份國際半導體全球晶圓廠預測報告顯示,從去年到今年全球會暴增31座晶圓廠。而發展高科技產業是需要投入大量生產資源的,現今高雄市積極投入高科技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下,會不會變成從事高科技卻領著低薪,演變成產業裡面的螞蟻雄兵。她強調,高雄市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不該只是擔任配合廠商的角色,而是要有談判的要求。還有協助在地傳產整合至半導體產業鏈,與高雄既有的產業發揮加乘效應。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暨研究所教授李仁耀表示,去年高雄市傳統製造業的產值下降,服務業上升,由於勞動供給趨勢逐漸惡化,企業也積極推動自動化及數位轉型,建議亞灣區的產業可以朝AI自動化等方向發展,輔助產業轉型,朝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發展,提升產值。

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助理教授陳福川認為市府應多向中央爭取資源,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環境,打造物流、人流、金流和商流的優質城市。

針對亞灣區的發展,市府積極爭取IC設計產業及國際大廠進駐,黃香菽議員也關切近年來全球掀起人工智慧狂潮,例如是否爭取輝達與超微進駐高雄,也期待市府加把勁努力招商。(圖╱高市議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