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太陽雨」特展 捕捉東南亞當代藝術文化多樣性

泰國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賽勒斯(Chai Siri)的展覽同名作「太陽雨」(Rainshower),藉由一隻漂浮巨象,半夢半醒的模樣,巧妙呼應東南亞歷史、文化的曖昧性。(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泰國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賽勒斯(Chai Siri)的展覽同名作「太陽雨」(Rainshower),藉由一隻漂浮巨象,半夢半醒的模樣,巧妙呼應東南亞歷史、文化的曖昧性。(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首度大規模東南亞藝術盛會「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特展,目前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透過來自東協十國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當代視角,呈現區域各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面向議題,也讓外界看到東南亞當代藝術文化的多元樣貌。#央廣記者江昭倫報導#

曾經於2017年轟動日本的「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特展,今年夏天移師南台灣高雄展出,由高美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共同策展,在保留原展的精神下,從中精選47名當代藝術家,超過120件作品,並以「激情與革命」、「流動的歷史與記憶」、「多元身份認同」、「發展與傳承之間」、「冥想的媒介」、「建檔」等六大主題面向,捕捉在時代浪潮與波瀾下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動態與多樣性。


菲律賓藝術家費利克斯・巴科洛的聲音裝置作品「狂風暴雨的天氣」(Stormy Weather)。(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名「太陽雨」有其特別含義。東南亞常見陽光普照的同時也下著雨的天氣現象,正好隱喻東南亞國家複雜的政經情勢與社會變遷,尤其在二戰之後,掀起的去殖民化浪潮,以及經歷殖民與獨立、獨裁政治與民主化、經濟發展與落失。藝術家們透過作品,反思人民在其中的處境。高美館行銷小組人員呂佳音:『(原音)太陽雨這樣子的天氣其實在東南亞,呼應的也是他們政治跟經濟的環境,所以整個「太陽雨」的展品跟「太陽雨」呈現,六大展展區,都會呼應到東南亞當代文化跟政治經濟發展,但是是以當代藝術的方式來呈現。』

展覽重點展件包括泰國藝術家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賽勒斯(Chai Siri)的展覽同名作「太陽雨」(Rainshower),藉由一隻漂浮巨象,半夢半醒的模樣,巧妙呼應東南亞歷史、文化的曖昧性。


印尼華裔藝術家藝術家胡丰文(FX Harsono)的作品「骨墓紀念碑」,反映印尼排華歷史悲歌。(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緬甸藝術家登林(Htein Lin)曾因為參與民主運動身陷牢獄之災,但他在牢獄中利用走私材料創作的「00235」系列作品,多年後看來,仍相當具有控訴力量。印尼華裔藝術家胡丰文(FX Harsono)一件「骨墓紀念碑」作品,則探索與自身有關的印尼排華歷史,都令人印象深刻。

緬甸藝術家登林的「00235」系列,多年後觀看,仍充滿控訴力量。(江昭倫 攝)

在東南亞政經變遷過程中,由於大環境審查箝制,許多藝術家僅能透過某種「行動」或根植於地方社群的活動來發聲,這次也有展件是將這些非物質性的表述活動,以「建檔」形式展出,觀眾也可以更近距離感受東南亞藝術家們如何看待當時的大環境變化。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