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副市長 羅達生:高雄強打淨零產業鏈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以「淨零生態圈形塑與商機」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時強調,淨零不是一個成本的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因此,高雄推動淨零減碳,是以淨零產業鏈的概念推動,兼顧淨零目標與經濟發展。
巴黎協定以來,全球目前已有147個國家、274個城市實施淨零減碳,前述國家和城市的GDP合計超過全球的92%,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超過88%,企業加入淨零者更多,超過1,100家。
最先落實執行的首推歐盟的CBAM,從2023年開始試行六大產業,依碳含量繳費,我國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實施之後,則將鋼鐵、石化和半導體等全國500家排碳大戶納管,全球也有400家企業加入RE100,預估2050年達到100%使用綠電,其中大約40多家是台灣的企業。
高雄市2022年已減少5,2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相較於2050年減少20%的基準,減量全國第一,高雄減碳的量,甚至高於台北市全年的排放量,成效相當良好,高雄已宣示2030年要減碳30%,2050達成淨零目標。
高雄碳排以直接排放的範疇一的3,752萬噸,占比70%最高,間接排放的範疇二1,602萬噸占30%,如以部門別來看,工業占比81.8%最高,其中,鋼鐵業約占了41%,石化約26%,根據此一數據來看,高雄淨零減碳當然就得從此著手,畢竟全國550家排碳大戶,高雄就占了105家,光是中鋼的排放量,就超越台北和新北市的總和。
台灣要成為全球淨零典範,高雄要成為示範城市,首先就是改變產業結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兼顧淨零與經濟發展,並以淨零產業鏈的概念推動,從淨零城市發展條例的法規制定、碳盤查輔導和能源資源整合的減碳治理、碳捕捉再利用的負碳技術、開設淨零學院的人才培訓、一直到綠色金融和碳交易平台的經濟手段,多管齊下,全面推動。
在打造低碳產業鏈方面,高雄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採取產業龍頭以大帶小模式,由中鋼、中油和台電等國營事業,以身作則,透過實際行動分享減碳技術,進行跨業交流,如盤查輔導、鋼化聯產及智慧製造等,迄今中鋼已盤查23項產品碳足跡,中油有21項,台塑約64項產品碳足跡。
高雄更是全台首例取得公車碳權的城市,漢程客運電動公車已取得1,367噸的減量額度,中鋼的高再生料鋼品的綠色鋼材,銷量也逐年提升,而長春、中油大林廠、台塑和中鋼等公司的二氧化碳捕集工廠,也正打造高雄成為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CCUS)的城市,未來也將透過低碳氫的應用,建立氫能供應鏈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