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論壇)罷免立委許智傑﹗
高雄繼發動罷免市議員黃捷之後,十八日起再度發起罷免立委許智傑的連署活動。這些頻繁的罷免行動對社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增加民眾對政治冷漠與厭倦感,或導致選舉疲乏,對民主制度與社會的影響甚大,值得探討。
台灣罷免制度旨在提供選民對民代問政不滿時的一項制衡工具。然而,這套機制在實務操作上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罷免門檻的設置是否過低,使其容易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過去的罷免案例顯示,罷免行動往往加劇社會撕裂。
以罷免許智傑案為例,這場行動背後可能不單純是針對個人的政治表現,還夾雜著不同陣營的政治對立。這不僅消耗了大量社會資源,也可能讓罷免制度失去其原本的監督意義,成為政治工具化的象徵。
此外,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報導常常側重於爭議和對立,容易激化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撕裂社會團結。這樣的氛圍對民主政治的長期穩定發展並不利。
對政治人物的監督本是民主制度的核心,但對許智傑的批評是否足以構成罷免理由有待商榷。罷免作為一種針對任職期間失職或違背選民期望的懲罰性機制,應有明確的標準,而非單純基於政治對立或不同意見。
罷免許智傑事件都應促使各方反思,對於許智傑而言,他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立場與行為,回應選民對其表現的質疑;對於選民而言,應以理性態度審視罷免的意義,避免因一時情緒或特定勢力的操作而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罷免案凸顯出台灣民主制度中的一些結構性挑戰。未來,應該重新檢討罷免制度的設計,確保其能真正發揮平衡權力、促進民主的功能,而非成為短期政治利益的籌碼。理性、冷靜地看待這起事件,將有助於台灣在政治發展道路上邁向更成熟與穩健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