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衛教講座揪出破顫

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官方資料顯示,台灣約有1-2%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且隨著年紀增長,罹病率會提高進而提升中風的風險,因此引起醫界高度關注;鑑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特地舉辦「揪出破顫,放心生活」的衛教講座,希望幫助民眾增加對心律不整和心房顫動的認識與了解。

該衛教講座由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陳永隆主持,說明心房顫動的症狀、成因與診斷。陳永隆主任表示,常覺得心跳不規律、胸悶、心悸、呼吸喘的人,都有可能是心房顫動的表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較易有心房顫動,而其他的危險因子包含肥胖、心衰竭、睡眠中止症候群、缺乏運動、抽菸和喝酒等;當心房發生不正常放電會導致病人的心臟產生無效收縮,而造成血液滯留於心臟內,久而久之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不同地方血管的阻塞,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腦中風。陳主任強調,如果發現自己有心跳不規律、胸悶、心悸、呼吸喘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接受心電圖等檢查,以確認診斷和治療心律不整的問題,此外,民眾也可透過監測器、智慧手錶等裝置自行監測自己的心跳狀況,及早發現心律不整的問題。

講座第二位專家陳煌中醫師介紹心房顫動的治療,他建議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調整,以降低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常規治療包括抗凝血藥物,另一種治療選擇是左心耳封堵微創手術,能降低心因性中風風險並避免抗凝血藥物的副作用。講座第三部分由詹貽婷營養師分享,透過飲食選擇護心。

陳永隆主任補充說明,早期發現心房顫動,如果儘早治療,能降低死亡率、腦中風、心衰竭及冠心症風險,高雄長庚心臟內科團隊對於心律不整燒灼新技術的推廣不遺餘力,希望能讓更多的病人能夠接受到最新、最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