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捏麵人

中國時報【文╱李逸萍】 我站在一位捏麵畫師面前,屏氣凝神的看著她舉起畫筆,為一隻小企鵝畫上橘紅色的口紅。然後,換了一枝大一點兒的畫筆,慢慢地為這隻小企鵝塗上一層乳白色。用杏仁膏做成的小企鵝像是穿了件新衣似的,剎那間,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Emme,Emme(愛沙尼亞語的媽媽)!」一位小女孩站在我身旁,拉著她媽媽的手,一邊喊媽媽,一邊對眼前各式各樣的捏麵人偶,興奮地指來指去。這位愛沙尼亞小女孩,讓我想起了童年往事。 我也曾經拉著母親的手,站在傳統市場裡,目不轉睛地看著捏麵師傅,巧奪天工的為孫悟空畫上眼睛,為豬八戒畫上肚臍眼兒。看得起勁兒時,我也不由自主的喊著媽媽,要與媽媽一起分享。 旅遊愛沙尼亞(Estonia)的首都塔林(Tallinn)期間,得知當地有一間小型的捏麵館(Marzipan Museum),旅客可以購買到由傳統手工繪畫製造的捏麵人偶,還有畫師在現場示範。 傳統技藝在世界各地逐漸消失,愛沙尼亞的捏麵畫師人數,逐年遞減,目前僅存個位數。能夠在現代生活中,展現面臨絕跡的古老技藝,讓這所捏麵館別具一格。 捏麵館位於塔林市最古老的咖啡廳馬雅斯摩(Cafe Maiasmokk)裡,馬雅斯摩咖啡廳成立於1864年,150多年來,它不僅在原址站得穩穩的,就連咖啡館內部的裝潢陳設也沒什麼改變,它的凍齡實力,令人嘆為觀止。站在咖啡廳內,抬頭看,是散發金碧輝煌的圖騰。低頭看,是舖滿幾何圖案的地磚。寬闊明亮的鏡子與木雕樑柱,圍繞其間。坐在咖啡廳裡的客人,有的是遊客,有的是當地居民,他們不約而同的喝著當地研磨的咖啡,吃著當地著名的杏仁膏綴飾蛋糕。 來到咖啡館內的捏麵館,第一眼就看見畫師坐在一扇玻璃窗後頭。她戴著老花眼鏡,聚精會神地拿著畫筆,為小巧玲瓏的人偶畫上紅潤的臉頰,為一隻小熊畫上微笑,在一匹馬身上彩飾花卉。我很安靜的站在一位小女孩身旁,與這位小女孩一起睜大眼睛,看著緊握魔幻彩筆的畫師,為每一隻動物製造表情,為每一個人偶增添神韻。 歐洲各地的捏麵人偶以杏仁膏為材質,根據當地導遊的解說,自古以來,愛沙尼亞人相信杏仁膏具有治療的特性,因此添加蜂蜜,吸引小孩食用。後來,竟然大受歡迎,成了社會大眾喜愛的甜點。 在大同小異的世界裡,杏仁膏這個古老的食譜,被各個國家捏成各種不同的造型,做為當地傳統節慶的應景甜點。聖誕節期間,英國人把杏仁膏捏成水果造型裝飾過節的應景蛋糕。西班牙人把杏仁膏捏成動物造型,做為宗教節慶的甜點。希臘的愛琴海島嶼居民把杏仁膏捏成簡單的圓形,同時以潔白的色系做為結婚喜慶的甜點。北歐各國把杏仁膏捏成小豬造型以慶祝聖誕節,到了復活節,杏仁膏就被捏成雞蛋型。中東地區的杏仁膏多以花朵造型為主。 南美洲各國以花生代替杏仁,因此當地捏的是花生膏而不是杏仁膏。印度果阿(Goa)地區的天主教徒以腰果取代杏仁,同時捏成聖誕老人的造型以慶祝聖誕節。中國和台灣捏的是米漿做成的米膏,在大師的魔指神工下,捏造彩繪,轉身成了唐三藏、孫悟空,師徒們到齊後,隨時可以上演西遊記。 捏麵人偶的藝術為我的童年帶來許多娛興的樂趣與想像力的啟發。半百年前的台灣,我家沒有電視機,也很少聽說有人去看電影。在澎湖和台灣長大的我,只能藉著蹲在廟口看唱大戲的機會,以聆聽響徹雲霄的鑼鼓和欣賞誇張的唱戲臉譜,做為娛樂節目;同時觀看捏麵師傅以純熟的手藝,捏出放在供桌上的三牲,為廟會慶典錦上添花,為我的想像空間填充。 「Emme,Emme!」這位愛沙尼亞小女孩又喊著媽媽,同時用手指著一隻小熊。 畫師和小女孩的媽媽開始交談了起來,然後,小女孩對著一碗粉紅色的糖漿直點頭。慢慢地,小女孩看著畫師拿著畫筆為一隻小熊穿上一件粉紅色的短洋裝,粉紅色的篷篷裙,像是一朵綻放的玫瑰,讓小女孩笑得合不攏嘴。 這樣的喜悅,正是捏麵人傳統藝術帶給我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