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藝術八大師 展陶藝精粹 登陸獻技

旺報【圖、文:記者陳俊雄、吳堂靖】 台灣「陶都」鶯歌累積200多年的陶藝發展,也誕生了許多大師,在兩岸交流、國際競爭之下,這些大師不僅引領台灣陶藝開創出一片天,也立下了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黃正南薄胎碗換來千萬超跑 在薄胎碗創作領域早被公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鶯歌陶藝家黃正南,創作蛋膜瓷薄胎碗厚度只有蛋殼的三分之一,還會隨著聲波震動。黃正南還曾以1只薄胎碗換到市價1600萬元的Aston Martin Rapide超跑,創造另個鶯歌陶瓷傳奇。 陶瓷業界公認的「蛋殼瓷」規範是,器皿直徑至少25公分、且厚度薄於1毫米(mm)。但黃正南認為一毫米還是太厚,並研發出厚度僅0.1到0.2mm的「蛋膜瓷」,黃正南也成為當年唯一參與上海世博的陶藝家。 黃正南的蛋膜瓷碗,可放在蜘蛛網上而不使蛛網斷裂,放在喇叭旁邊,還能夠隨著聲波而震動,「所以喇叭音量絕對不能開太大」。 由於製作難度相當高,不僅全世界無人能及,連黃正南至今也僅製出9個直徑逾30公分的蛋膜瓷薄胎碗,他也透露,蛋膜瓷薄胎碗數量不太可能會增加。 詹國祥黃金右腳踢轆轤技法高超 被譽為台灣陶藝界「黃金右腳」的陶藝家詹國祥,父子二代、兄弟四人都是製陶名師,由於他的腳踢轆轤技法學習難度高,迄今國內外仍無人學會,詹國祥也希望能獲有心人支持,傳承技法恢復鶯歌陶瓷榮景。 出生鶯歌的詹國祥,幼時隨著父母到苗栗作酒甕,也學得了腳踢轆轤的技藝,但在電動轆轤出現後,這項技巧面臨失傳,詹國祥也成為全台少有的腳踢轆轤大師。 詹國祥說,腳踢轆轤技巧不僅美、韓、印度的旅遊節目都慕名而來,他也曾與南韓團體「Super Junior」同台演出,2010年參加韓國蔚山世界甕器文化博覽會時,也受到與會的國際陶藝家注目。 詹國祥表示,腳踢轆轤「只要能踢死一頭牛就能出師」,儘管他不藏私,但就是找不到有緣的徒弟,讓他對傳承製陶技藝心急不已。 卓柏成十方釉登人民大會堂 師承台灣前輩陶藝大師林葆家的陶藝家卓柏成,在釉藥方面研究青出於藍,「十方釉」彩瓶還獲大陸北京益疆慈善基金會顧秀蓮之邀,在人民大會堂展出。卓柏成說,文創不是只談口號,還要有獨特性跟文化內涵,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來。 卓柏成曾經在鶯歌陶瓷發達時,創下月入300、400萬元的驚人業績,但隨著鶯歌陶瓷的沒落,也將工廠轉型為個人工作室,但他靠著製作出結晶釉好彩頭而鹹魚翻生,不僅上了當年陶晶瑩、卜學亮主持的「好彩頭」,還因代表地方將好彩頭致贈給時任國民黨祕書長許水德,而博得「菜頭」的暱稱。 在人民大會堂展出的作品「十方釉」彩瓶上,卓柏成以釉藥呈現出色彩與立體質感,小小瓶身上有立體的珊瑚釉、熔岩釉,以及色澤變化的豹紋釉、森林釉、鴻(紅)運當頭的天目釉。他說,這些釉色變化,象徵歷經逆境、累積人生經驗,才能創造出無限可能。 許朝宗再奮起賦予陶瓷新面貌 今年5月甫舉辦完「靜觀瓷變-窯變台灣40年回顧展」的許朝宗,創作豐富,從仿古瓷器、金彩、鐵鏽花釉色到漆線雕技術的融合應用,賦予瓷器多元風貌,是鶯歌區唯一獲得文化部台灣工藝之家殊榮的藝術家,更曾受邀擔任德國名瓷麥森(Meissen)駐村藝術家,成為台灣之光。 許朝宗於1970年代創立吉州窯,因應台灣陶瓷外銷需求,著重於青花、粉彩等明清仿古彩繪創作,「興盛時期,一個月可以開到26個窯!」 創業初期背負經濟重擔,每天清晨5、6點上工,不停的拉坏、修坯、彩繪、上釉、燒窯,工作時數超過12小時,好景不常,大陸瓜分市場,陶瓷外銷產業沒落,許朝宗的身心垮了,生了一場大病,萌生放棄念頭。 「決定再賭一把!」許朝中轉念一想,決定趁勢轉型,在仿古基礎上加入新工藝技術創新改良,接著更學習黃金雕塑,運用不同的工藝技法賦予陶瓷新面貌。 許丹麗釉下彩用畫訴說文化 許丹麗是國內少數專研「釉下彩」技術的寫實陶版畫家,筆下一幅幅畫,無論是阿里山小火車、台東三仙台,抑或插秧的農婦,都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從不同視角觀賞,都能正對觀賞者,好似她正面迎接挑戰的寫照。 許丹麗作品融合油畫、國畫、水彩等技法,從仕女圖到山水畫,更時常雲遊四海,將旅途中的景色入畫,但為求新求變,專研圓面立體畫法,更嘗試需窯燒、失敗率極高的「釉下彩」,讓平面的畫作幻化成萬花筒驚奇世界。 許丹麗作品獨樹一格,參展與獲獎經驗無數,2014年獲選中國陶瓷十大年度藝術家等,還曾被貨運業者以「難以估計價值」為由,拒絕托運,但她最想拿到的肯定卻是「爸爸認同獎」。 習藝之路始終未獲父親肯定,直到作品躍上雜誌《Taiwan Review》,父親才開始肯定她,還把女兒的名片帶身上逢人就發。 張美雲彩繪牡丹看劇找靈感 從事陶瓷工藝40年的張美雲,近年作品以鎏金為主,擅長彩繪牡丹、吉祥鳥、蝴蝶等圖樣,作品充滿奇異的神話色彩,以瓦斯窯燒的方式讓作品顏色更為活潑溫潤,今年更入圍大陸設計原創獎,攀上創作高峰。 寺廟彩繪的經歷,深刻影響張美雲美學觀,也走上以華麗東方紋飾為主的創作道路,象徵富貴的牡丹、蘊含多子多孫的石榴、充滿神話色彩的母子鳥一再出現在作品中,成為張美雲創作元素。 張美雲童趣性格也在作品裡一覽無遺,「花開富貴茶具組」不僅杯底畫有金鯉魚,杯身的粉牡丹更延伸至杯內,兩兩杯子結合又可翻玩成一盞燈籠,處處充滿驚奇。她笑說「有陣子瘋迷宮廷劇,主角的頭飾髮髻都成了創作靈感!」 不同於其他陶藝家成立一人工作室,張美雲帶領10位25歲至50歲的夥伴,將作品的每個步驟精準切割,拉胚、雕刻、彩繪、窯燒各司其職,讓作品更完美,也藉此提拔後進,傳承陶瓷工藝。 程剛壺雕神技全台獨一無二 擁有全台獨一無二壺雕神技的壺雕大師程剛,認為文創就是要讓藝術品賦予更多意義,於是他把用來品茗的茶壺作為雕刻創作的素材,在壺身、壺把、壺蓋上雕畫出立體的經書故事,甚至鏤空刻出十二生肖,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1967年出生的程剛,自幼對於繪畫就有濃厚興趣,復興美工畢業後就投入了當時尚無人創作的壺雕領域,迄今早已卓然有成。 程剛解釋,壺雕是「純粹的減法」,除了查壺胚體必須完美,壺雕時一刀一刀的刻畫也不能出錯,到了最後的燒製過程中,也需要克服燒製時收縮、坯體爆裂的危機,每個環節都要小心謹慎,才能成就出完美的作品。 壺雕有多困難?程剛以「十二生肖」茶壺說明,輕薄的手拉胚壺身,提升創作難度,在刻畫樹枝、動物細節時,一不小心就前功盡棄,「這支茶壺就花了1個多月時間雕刻。」 結晶釉大師彭文雄滬設工作室 台灣結晶釉大師彭文雄,噴釉、配色及控溫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程度,作品光彩炫目,多次獲選為致贈外賓禮品之一,2014年獲頒大陸陶瓷十大年度藝術家,去年更在台灣徐氏文教基金會的引薦下,於上海正式成立大師工作室,期許透過多元據點,與不同工藝家交流,激發創作靈感,傳承結晶釉之美。 結晶釉有「火中蓓蕾」美稱,其是釉料中的金屬經高溫燒製冷卻後所自然形成的圖樣,因此作品上的星形、冰花、花網等圖樣皆為獨一無二,彭文雄每個結晶釉作品都在1300度的高溫下,歷經70小時燒製而成,平均一個作品約需耗費約60個工作天始能完成,作品《佛說系列-觀自在》意外呈現出形似佛祖相貌火痕,令人嘖嘖稱奇。 「我要開幾朵花就能開幾朵!」30年的功力的他,對結晶釉的掌握,已到隨心所欲境界。深厚的工藝技術,陸續傳承給兒女,一家人共同經營釉鴻窯,期望可以將陶瓷變化出多元的風貌,以嶄新的風貌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