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國民黨何以始終都是一盤散沙

不刻意比較近幾任國民黨主席的領導風格,任誰都會發現:從黨政大權獨攬的馬英九卸任後,不管誰上台,黨內始終瀰漫一股誰也不服誰的洶湧暗潮,表現在朝野攻防和具體作為上,總是缺乏全黨一致的步調;面對他們口中「昨是今非」、嚴重「雙標」的執政綠營,國民黨其實一點便宜都沒佔到。(張柏仲分析報導)

其實這也應該算是某種全民共識:路上隨便抓個人問問對國民黨直覺第一印象,百年老黨、爛黨(相對於民進黨的「亂黨」)、老大醬缸、親中賣台、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人前握手、背後捅刀......

這些形容詞固然有些來自敵對陣營的惡意攻訐,但也不乏黨內或支持者的無奈慨嘆。比較令人不解的是,許多明顯針對長年執政時期的評語,即便已經失去政權多年,卻依然揮之不去、甚至不太有違和感。

討論國民黨何以始終都只是一盤散沙?有人可以長篇大論、談什麼黨魂淪喪之類的大帽子;也有人索性直接歸咎於對手的趕盡殺絕。

這些當然都是原因,但也都只是部分原因而已。國民黨的困境,源自於面對台灣當前最大的挑戰和變局,除了和執政民進黨比賽「昨非今是」、「昨是今非」之外,完全看不到太多能讓人民信服的願景。例如強調要和對岸對話,卻提不出制止北京軍力擴張的具體立場;又或者帶頭反美豬、反核食,也無法讓選民體認台灣在中共軍力威脅下,這樣的態度如何與美日甚至西方國家接軌?因此,近來大家看到的都是國際間「挺台」和「挺綠」幾乎畫上等號,國民黨就只能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

有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國民黨的「黨意」到底是什麼?失去明星光環的國民黨又要如何重拾選民的信任?這很大層面導因於施行所謂「黨內民主」的國民黨,所有企圖取得黨權的菁英至少形式上都必須贏得多數「黨意」的支持,但數數人頭就會發現,這些決定黨未來走向的「主流黨意」,和台灣主流民意之間又存有太大的落差。所以黨主席改選才會出現那種向「中」看齊的驚濤駭浪。

簡言之,國民黨始終沒有完成體質年輕化(就算這次朱立倫主席擴大黨員參與的結果也不太可能改變),因此一直都還是老的思維、老的人物如同幽靈般盤據不去。

對那些死忠支持者來說,縈繞腦際的是過去獨大期間創造出的各種歷史與榮耀:早年台灣誇人的經濟發展、教育普及乃至隨之而來民主化進程。他們不明白何以民主化後還能透過大選取得輪替執政的國民黨,能在馬英九結束任期後一蹶不振?而在接連挫敗後,他們大多還期待、甚至沉迷於何時才會出現另一位「明君」。

其實,社會的主流價值在世代更替下早已今非昔比,國民黨如果還沒參透這個道理,還任由糾纏在上一世代恩怨情仇的人掌舵,無論有沒有中共因素,在台灣社會蒸發也只是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