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從口罩酒精到流感疫苗 重演政策忽略人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對疫情的不安心理,從口罩之亂、酒精之亂,再到流感疫苗之亂,雖說政府接收到民怨後盡快做出應變,卻顯現防疫政策在尊重專業的情況下,低估了群眾心理與人性,導致類似情事一再重演。(戎華儀報導)

國內傳出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半天不到的時間,購物平臺網站上的口罩就被搶購一空,坊間店面的口罩也傳斷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想出每人限購3片的應變措施,拜託超商和藥妝店販售,仍止不了源源不絕的排隊人潮,政府才因應民意推出實名制,口罩的供需總算恢復秩序。

只是當口罩搶購潮出現沒幾天,新聞提醒民眾要勤洗手,於是,酒精、酒精棉片、洗手乳等消毒用品又出現掃貨和缺貨現象,這些不屬於防疫物資的商品價格更是水漲船高,隔了好一陣子價格才隨著疫情趨緩回穩。

臺灣人愛排隊、愛搶購的現象,長年以來所見多有,每年都有不同商品的搶購熱潮,口罩等物資的搶購現象,理應早就可以預期。然而防疫部門最初依據專業考量,只在乎要確保醫療體系的需求不能垮,忽略可能發生的搶購現象和市場失序,儘管這並非防疫體系在防疫策略的高度可以顧及,行政院卻等現象發生幾天後才亡羊補牢,已經慢了好幾拍。

時間回到今年春天,3、4月是每年疾管署啟動公費流感疫苗採購標案的時刻,當時新冠疫情正起,防疫體系面對疫情已經疲於奔命,而疫苗採購預算卻已在去年編列好。

公費流感疫苗10月開打,雖說往年公費接種對象也有多次各族群同步開打的記錄,新冠肺炎疫情已不若幾個月前高峰期嚴重,流感疫苗也防不了新冠肺炎,在無法增加流感疫苗採購預算和數量的情況下,開打前的疫苗調度分配和施打順序,也應該把民眾的預期心理納入考量,衛福部卻仍然忽視,一切按照往例進行,造成搶打潮才祭出特定年齡層緩打措施因應,顯見政府尊重專業考量之餘,卻偏廢群眾人性的心理。(圖:戎華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