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政府作莊限期消費 「振興券」到底划不划算?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振興券的實施做法,除了立委質疑小攤商根本享受不到,簡直是「排窮券」,外界也始終在問「既然要拿1000換3000,為何不直接發2000元?」因此更根本的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掏出1000元來換券?(李人岳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2日宣布振興券的實施做法,還直接以「一千換三千」的口號命名為「三倍券」,國民黨立委質疑,7月15日才要啟用,很多民眾會出現「到時候再消費」的預期緊縮心理,使得原本不該倒的小商家可能撐不到那時而倒一片。立委更質疑,實體券的面額只有200和500元且不找零,只會獨厚百貨公司或大賣場,對於銅板價的小吃店、攤商根本吃不到,簡直是「排窮券」。

此外,眼看天氣越來越熱,立委也擔憂許多屬於資訊弱勢、必須使用實體券的年長者可能要冒著大熱天去郵局排隊、掏錢領券,而且過去民進黨質疑消費券會賣券牟利、成效不佳,不但也可能發生還會加碼紓困之亂。

以振興券的設計,包括面額200、500,半年使用效期,不可找零,發放對象包括國民與領有居留證的外籍配偶等做法,都與2009年的消費券如出一轍,不過額度從3600元改為3000元,而且要先付1000元才能兌換。這也引發絕大多數對振興券政策的質疑:既然要拿1000換3000,為何不直接發2000元?

有贊成者認為,如果直接發券甚至發現金,民眾等於不勞而獲,欠缺消費的誘因,如果是願意拿1000元出來換券的民眾,哪怕只是為了避免浪費,本身可能就有消費動機。換句話說,振興券的機制在於保證消費意願,確保振興券本身有高的回收率。

然而,真正能對經濟加分的不完全是振興券本身,而是在使用振興券過程中額外激發的消費,因此,更根本的問題是發行量與使用量,雖然發出的振興券可能有很高回收率,然而在歷經疫情與營收低迷,多數民眾可能荷包縮水或缺乏消費意願的情況下,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掏出1000元換券?有沒有可能政府印了1萬份振興券,結果只發出1000份?

說穿了,雖然蘇院長喊出「一千換三千」的口號,不過這額外的2000元其實也是來自納稅人的稅金。因此不管民眾願不願意,恐怕都得考慮要不要參加這個政府作莊、限期消費的遊戲?或是大器地放掉這屬於自己的2000元稅金?

一套振興券從研議到公布,各方始終爭論不斷,對振興經濟有多少效果,會不會延續紓困之亂?終究要等暑假解禁才會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