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東洋新冠疫苗採購破局 政治因素干擾大

台灣東洋公司有意代理引進德國BNT和美國輝瑞藥廠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東洋與官署對代理破局的說法不一,引發外界諸多揣測,還衍伸出市場認為東洋意圖炒股的指控。整起事件背後不乏政治因素,也如同雞生蛋、蛋生雞一般無解。(戎華儀報導)

台灣東洋公司11月3號宣布,因為與疾病管制署就採購疫苗的數量和價格,與BNT公司談不攏,導致授權期限期滿前無法達成共識。而疾病管制署當天回應,洽商破局原因並非疫苗的數量與價格,真正的關鍵在於東洋沒有取得BNT公司的直接授權。

對疾管署的說法,東洋董事長林全12號回應疾管署吃他豆腐、轉移焦點,BNT願意賣給臺灣的疫苗數量有3千萬劑,和疾管署想採購的量有極大落差,導致疫苗單價變得相當高,東洋要取得正式授權並非不可能,但是要花大錢,如果BNT和政府對於疫苗採購量談不攏,東洋仍要負擔取得正式授權的費用。

據了解,疾管署希望透過東洋採購的BNT疫苗數量是200萬劑,因疾管署採購各種公費疫苗,向來不可能只向單一廠商採購,加上還有冷鏈冷藏的技術性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採購量不可能達到3千萬劑這麼多。

兩相對照之下,其實東洋一開始所說的破局原因在於採購數量和價格談不攏,也不算是藉口,只能說在疫苗採購還沒談妥的情況下就砸錢買代理授權,仍有採購破局的可能,不是東洋願意承受的風險。

而BNT早就將包含臺灣在內的亞洲市場代理授權賣給中國大陸的復星醫藥公司,衛福部曾向BNT洽詢,發現必須向陸資企業採購後就止步;東洋的代理破局,衛福部又說不會買大陸製造的疫苗。顯然從「不跟大陸公司買」,變成「不買大陸貨」,卻又沒有排除向大陸公司買非大陸製造的疫苗,衛福部為了買疫苗,採購的對象和標的的標準,保持了相當靈活變動的彈性。(圖:台灣東洋藥品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