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黃埔究竟是誰的黃埔?

糾纏在歷史餘緒及兩岸不同史觀下的恩怨情仇,使得黃埔百年校慶意外成為各方勢力交鋒的核心點。(圖:國防部發言人臉書;軍聞社攝)
糾纏在歷史餘緒及兩岸不同史觀下的恩怨情仇,使得黃埔百年校慶意外成為各方勢力交鋒的核心點。(圖:國防部發言人臉書;軍聞社攝)

陸軍軍官學校歡度百年校慶,意外成為各方勢力交鋒的核心點。有人想藉「黃埔百年」爭奪正統話語權;有人則想一刀畫出辨識敵我的界線;更有人徘徊在歷史情懷與現實處境之間無法自拔。陸軍官校百年校慶,告訴我們的其實未必是它的輝煌校史,而是糾纏在歷史餘緒及兩岸不同史觀下的恩怨情仇。(張柏仲報導)

總統賴清德站台致詞時不但重申「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還說出「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更不能夠接受所謂「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在這所過去被視為「國民黨黨軍」搖籃的軍校成立百年之際,兩岸爭奪正統、爭奪話語權的場景也沒放過黃埔:一方想藉由吸引台灣退役將領返回母校故地「朝聖」遂行統戰;另一方,也藉著百年校慶大典闡明「橋歸橋、路歸路」,並警告部分意志不堅的將領切莫「敵我不分」。

對岸利用黃埔搶奪兩岸話語權是事實,但也難說中共與黃埔毫無淵源。眾所週知中共總理周恩來早年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加上中共多位「開國元勳」:葉劍英、聶榮臻和陳毅都出身於黃埔教官,徐向前黃埔一期、林彪黃埔四期,不得不說黃埔軍校確實同時替國共兩黨培育出諸多檯面上人物;更有人提到黃埔軍校是在1924年孫文採行「聯俄容共」後,由俄共代表鮑羅廷到中國協助創建。但或許礙於首任校長是中共創黨後的頭號敵人蔣介石,嚴格來說早期他們不怎麼推崇黃埔這所「國民黨黨軍」的搖籃、也並未善加保存廣州發源地舊址。百年後的今天,卻突然想起黃埔成立的目的,無非著眼於掃蕩軍閥、完成中國統一,十分符合中共當前的意識型態,於是黃埔也得成為替北京用來遂行統戰的樣板和籌碼。

但台灣民主化的進程,似乎也和崇尚武德、效忠主義和領袖的黃埔精神背道而馳。已經有很多年,陸軍官校(乃至於其他官校)都不算是多數青年學子夢寐以求的龍門或聖殿,甚至招生不足額更時有所聞。在這樣的演變下,今天的陸官還能不能看成當年的黃埔?承載的百年記憶究竟是珍貴的資產還是沈重的包袱?校慶當天歷經多番政治角力後,在閱兵台前踢出最後一次正步的學生連,心中恐怕是五味雜陳吧?

堅持在校慶當天「自費」前往廣州的退役海軍陸戰隊上將季麟連所謂的「黃埔對中華民國軍人而言,就如同回教徒心中的麥加、軍人的聖地」,被許多人斥之為不可思議,也讓總統賴清德當眾說出「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那裡!」,還定義何謂「真陸官」、何謂「假黃埔」,直白狠批赴陸將領。

賴總統儘管添加了小英在位時刻意無視的中國元素,回顧黃埔肇建時的「大無畏精神、戰功彪炳」;但緊接著不忘補上「卻也在後續的國共內戰中失利」;而後歷經天災地變、一次次生死與共考驗,他說「中華民國也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陸軍官校更在鳳山開枝散葉」。結論是:面對中共強勢崛起,視併吞臺灣、消滅中華民國為其民族大業的偉大復興;黃埔人最高使命就是勇敢承擔起守護臺灣的重責大任。

所以,黃埔究竟是誰的黃埔?是中共統戰操弄的剩餘價值;還是退將緬懷思古兼反諷當道的情緒?抑或賴總統與民進黨政府重新劃設的敵我標竿?這些都讓這所百年老校承載了難以想像的千斤重擔,才會讓一場百年校慶,成為各取所需、各自解讀的離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