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魏哲家都看好,機器人大軍來了!台廠2大優勢抓緊商機:傳動元件、機器視覺⋯還有哪些機會?
在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2025年GTC大會演說即將結束時,外型可愛的機器人「Blue」登上舞台打招呼,黃仁勳看著它說:「看看你多聰明,站到這裡。」伴隨著屁股一扭一扭的Blue,也讓黃仁勳在演講中高喊:「通用機器人的時代已經來臨。」「這不是一個5年後才需要面對的議題,而是幾年內就會到來的事情。」
在更早一些,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都不約而同地看好人形機器人未來的發展。
這個「未來」與台灣產業息息相關。根據工研院2024年8月「人形機器人與台灣的競爭力」報告指出,台灣具備完整的先進晶片製程技術、完善的機器人零組件供應鏈,再加上資通訊產品和系統整合技術,隨著機器人技術持續進步,台灣也能在應用上提供高附加功能的整合性方案,並用關鍵模組技術切入供應體系。
就算是個夢想,也是跟台灣發展緊緊相扣的夢想,如果不只是個夢想,那就是現階段最值得關注的議題。
黃仁勳、魏哲家、馬斯克都提到的機器人,到底要用在哪裡?
機器人主要分為 工業機器人 、 消費型機器人 和 人形機器人 。
工研院預估,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455億美元,2030年為1,200億美元;而消費型機器人(不含國防、軍事、航太)在2025年會約有290億美元產值。至於人形機器人,TrendForce預估,2028年全球產值將接近40億美元。
工業機器人:像機械手臂和機台,汽車製造、電機電子產品最常用到
工業機器人可以想像成工廠裡面負責生產的機械手臂和機台,因此汽車製造、電機電子產品和金屬機械產品會是最重要的需求來源。這些領域主要使用多軸關節機械手臂,不過由於新技術的迭代,和工廠的需求轉變,因此也需要協作型機器人或人形機器人提供使用。
舉個例來說,台達電在2025年的GTC大會上展示了D-Bot系列協作型機器人(Cobots),搭配NVIDIA數位孿生(Omniverse)平台的最新協作方案展示,能提供開發者即時、高擬真且物理精確的模擬,提升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開發、測試和部署效率。D-Bot主要針對智慧工廠自動化設計,可偵測接觸並立即逆轉動作以防止事故,確保人機協作的安全。在智慧製造中,可用於包裝、取放件、電子組裝、材料處理、焊接等工作。
人形機器人:部分取代人力,服務業、長照都能用
人形機器人則有更多的想像。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岳俊豪提到,黃仁勳之所以會認為這個社會需要人形機器人,是因為整個工廠設計、貨架高度、物體大小等,都是以人類的角度去設計的,因此使用人類世界的數據來訓練機器人是最有效率的,而AI的出現也加快了訓練速度,讓人形機器人有機會無痛接軌到現實世界。
而撇除把人形機器人放在工廠中,現今許多產業正在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包含農林漁牧、長照、服務業中,有些「4D(骯髒Dirty、枯燥Dull、危險Dangerous、精緻Delicate)」任務,可以讓更多人形機器人加入,補足這方面的勞動力缺口。
從兩種機器人不同的應用與想像來看,工業用、工廠用、倉儲用的機器人已經有不少案例,因為這些環境相對單純,流程也比較標準化;但是人形機器人要走到消費形、家用、醫療照護等領域,還有一段路要走。
集邦科技分析師曾伯楷指出,由於家庭應用和消費市場的情境相當多元,例如和家中長輩和小孩互動,甚至有寵物,另外還有地面不平整的問題需要克服,例如樓梯、戶外斜坡、門檻等,「機器人的完全自主和決策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
但有夢,就有商機。
台廠優勢在「靈活性」和「非紅供應鏈」
根據富邦證券2025年2月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處於發展初期,目前仍以歐美的人形機器人發展為基準,推估零組件的硬體成本約為4~6萬美元(約新台幣130~200萬元之間)。隨著市場成熟生產規模擴大之後,成本下降,長期硬體成本可能落於2萬美元以下。
人形機器人主要的零組件分別為「分旋轉致動器」、「線性致動器」、「靈巧手」及其他等四大區塊。旋轉及線性致動器在一個人形機器人中各約使用14~16組,合計佔人形機器人硬體成本高達60~70%。若以分拆單體零件來看,佔比最大為感測器,佔成本37%,次之則是減速器、馬達及軸承/螺桿類。富邦證券也點名台灣相關業者,包含上銀、台灣精銳、台達電、研華等,預估最快2027年將開始挹注相關營收。
此外,國際情勢也會影響到人形機器人品牌的供應鏈選擇。中國雖然有不少人形機器人廠商,但這些訂單可能不會流到台灣。而考量到資安和國際情勢,國際機器人廠商可能會因為「紅色供應鏈」問題而選擇台灣。
曾伯楷指出,未來機器人市場成熟之後,或許也會出現台灣和中國在相關零組件上的價格戰問題,「但在機器人零組件的市場當中, 台灣擅長精密加工和客製化,可以把握歐美大廠不想做、中國小廠做不來的客製化需求,台灣業者也更具有彈性可以滿足客戶要求 」,包含傳動元件、機器視覺、感測元件和影像,台廠都已經深耕已久,「一旦市場需求提升,台灣廠商就有機會憑既有技術切入。」
更多報導
「黃仁勳不會講空話,AI還會成長!」緯創曝未來規劃:狂攻邊緣運算、機器人軟體!
被黃仁勳點名機器人概念股,達明執行長:「精準度是落地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