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勻弦善用多媒材動畫專業 讓捏麵人技藝躍上大螢幕

技職名人2〉2018年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得主

我是彰化高商廣告設計科、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去年和伙伴蔡易錦共同製作的偶動畫短片《當一個人》,拿到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其實玩「偶」這件事,是從我三歲就開始玩了。

我們家是做捏麵人的小販,從小我就對動手捏出想像的人物或東西,充滿熟悉。只是對我們家來說,捏偶就是一門掙錢生意,並不是藝術。

年幼時利益導向 只做通俗作品

捏麵人小販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和漂泊,小販必須追逐人潮,哪裡有節慶或市集,爸媽就帶著我們趕往。但就算如此,生意還是很不穩定。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過年時,兄妹一起拿到一顆糖,我和哥哥非常珍惜地互相交換,每個人含幾秒鐘,直到那顆糖最後化在我的嘴裡。現在回想有點噁心,但我們家那時就是這麼窮。

捏人偶是用來賺錢的營生,作品能不能被客人喜歡、賣不賣得掉,就變成攸關下一頓飯有沒有著落的關鍵。在這裡面,就算你有很多自己對捏偶的想像,也沒有什麼個人創作的餘裕。

還記得,我幼稚園時陪著爸媽一起擺攤,也幫著捏了好幾個作品一起賣。小孩的手沒那麼靈巧,捏出來的東西歪七扭八,也不精細,和爸媽哥哥的作品完全不能比。

或許小孩子有自己那個年齡的審美眼光,有好幾次,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小孩在攤位上盯了許久,最後選了我的作品。但小小孩的爸媽卻皺著眉頭,心底也許想:「同樣價格為什麼要買這麼醜的東西?」比較有禮貌的大人,會指著其他比較漂亮的捏麵人說:「這個也很好看啊!我們買這個好不好?」說話直接的家長,則當面說:「這醜死了,不要買。」拉著小孩就走了。

被客人批評這件事,就算到我長大成人、自己開始捏自己想像的自創人物,一直都沒變。之前去創意市集擺攤或在百貨公司設櫃時,不時也會聽到:「這什麼鬼?好醜!」「捏這什麼?你腦袋裝大便嗎?」「手工做的了不起哦?」

我很小就知道,能賣出去的東西才是好作品;直到我進到朝陽科大,才知道,原來捏偶也可以是一門藝術。

學習「創作」 不再害怕批評意見

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徐洵蔚教授,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那是第一次有人告訴我,原來我可以「創作」。

過去在廣設科,學習是被老師勒令「要畫得很工整」「要畫得很像」。到了大學,徐老師鼓勵我,「你自己想要做什麼?」做的不像沒關係、看起來奇怪也很好。更重要的是,我想要透過我捏出來的人偶,傳達什麼故事。從小到大,捏麵人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人偶而已,或許角色有其背景故事,但捏麵人就只是捏麵人。

徐老師打破我的設限,不只要我創作,更要從創作中說自己的故事,我發現自己熟悉的捏麵人偶可以透過不同的媒材呈現,從單一尊人像,變成多元互動的場景、串接成一部動畫,我的人偶世界開始變立體。

我的畢業製作,就是透過人偶做成「停格動畫」,透過我最熟悉的捏偶,搭配場景創作,讓不同的偶在一個空間中,透過一秒24格的漸進式動作畫面,串連成想說的故事。

例如這次得到金馬獎的《當一個人》,就是透過人偶,說一個「人年老後的生活」。一個蝸居的老人,回想自己參與過的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的打拚,以及對逝去家人的思念,然後在與媽祖的對話中,重新獲得溫暖。

動畫中的偶,是我最熟悉的捏麵人,場景包括我從小熟悉的廟宇與市街,故事擷取周遭生活經驗與觀察,這是我第三部創作的動畫作品。

我一直知道自己做的東西不錯,但直到得獎時,我才終於感受到,自己找到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條可以持續下去的路。我高興的是,我不是因為很會畫或很像誰而獲得認可。

不管是台灣的教育、或大眾的批評,常常會讓一些想創作的人,遇到很多挫折。目前我也在大學擔任業師,我請學生捏偶,學生竟然反問,「要怎麼開始做?」「用手壓下去就好。」但學生很怕做錯做壞,居然連壓都不敢。

我彷彿看到過去的我,台灣的教育環境讓人很怕「失敗」,明明學了多年、技術很好的大學生,竟然連壓都不會壓。我去市集辦親子活動,幼稚園小朋友都比他們大膽!

創作,沒有對或錯,被批評也是一定的。感謝當年朝陽科大的徐老師,打破我給自己的框架,讓我走出創作的路。

>>【數位專題】選校前,哪些眉角不可不知?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