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成 華紙的動力火車

工商時報【邱莉玲】 扮演火車頭角色帶領同仁衝衝衝的黃志成,36年來隨著永豐餘的重大發展繞了台灣一圈,歷經台東廠、桃園新屋廠到高雄久堂廠,今年3月接任永豐餘集團子公司中華紙漿總經理,「我認為要維持長久優勢,就是要比競爭對手更快速學習,才有可能超越!」 黃志成表示,他欣賞的一位前輩、前成功廠廠長陳篤雄曾用閩南語形容,紙業是「無底深坑」,變化無窮、學都學不完,不僅個人要隨時學習,也拉大家一起學。他多年來研讀一本入門造紙書籍《Handbook For Pulp & Paper Technologists》,即來自前輩分享,最近內容技術更新再版,他特地上網買來給廠區同仁傳閱,日前他到華紙旗下工廠開經營會議也兼開讀書會,就是期望團隊可以快速掌握世界的變化。 造紙工藝的複雜性高,也吸引黃志成。黃志成強調,生產一張紙不容易,每個細節都是挑戰,每個步驟都要學習與探索,紙張源自中國東漢所發明,千年來承載許多歷史,也讓知識得以傳遞,其重要價值無可取代,在集團的造紙廠中對待紙張都非常慎重,若紙張掉在地上也要避免人員踩踏。 輪轉三廠 一路發堀先機 永豐餘是黃志成第1份工作,1982年一進來就投入台東廠製漿現代化的歷程,1989年調任永豐餘「鴻圖百億」專案新屋建廠工程,參與亞洲規模首見的1、2號紙機的試車生產到商轉,到2001年接任永豐餘最大、歷史最久的久堂廠廠長,從生產牛皮紙、白紙板到銅版紙,兩廠製程大不同,面對專業技術挑戰也大。 黃志成表示,紙廠設備投資高,須充分表達產能,機台運轉效率至少要90%∼95%,永豐餘旗下各工廠的廠長辦公室早在30年前就安裝警示燈,現場有攝影機將影像傳到辦公室,若有產線發生事故停機,可馬上處理。他回憶在新屋廠的12年,面對最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一路加緊學習成長。 接著在久堂廠,黃志成經歷攸關紙廠生存的重大挑戰,從銅版紙市場供需失衡,開始出現虧損,接著又碰上金融風暴來襲,讓他加快轉型的腳步,花了3、4年時間轉型特殊紙生產,並斥資20億元興建汽電共生,要迎頭趕上其他競爭者,「以往打的是國內市場,從那刻起就要挑戰世界盃了。」 久堂廠轉型後首要挑戰,是國際大廠與客戶對於品質的要求,與全球化通路的布建,黃志成率領團隊以集團內經常引用「內審(省)外比」的經營理念,用最快速、精簡的成本投資改造機台,取得最大綜效,月產量從2009年的0衝到2012年的6,000噸,一躍為亞洲最大特殊紙生產機台,進而轉虧為盈。 2015年得知競爭對手在兩岸有2部新的機台將在1年後開出,他們遍尋世界,在瑞士找到1台46年的可用機台,拚了命只花8個月從買進到改造完成,也比對手產能提前半年開出。 黃志成表示,華紙用心打拚、用新方法克服技術,總想比對手提早一步取得先機,希望引領台灣紙業,以造紙的精湛工藝結合科技,跨足各產業,尤其看好物流成長、數位化後的特殊紙商機。據最新統計,華紙特殊紙產量以標簽紙最大,躋身全球前3強,今年特殊紙可望成長占營收的5成。 與時俱進 創新里程碑 轉型後的華紙,垂直整合林、漿、紙一貫之產業,也採循環經濟的經營模式,旗下紙廠各擁競爭優勢:鼎豐紙業為林漿紙一貫廠、花蓮廠為台灣最大漿紙一貫廠、台東廠為再生環保紙廠、久堂廠為最大特殊紙廠。 黃志成表示,將繼續帶領久堂、花蓮、台東等紙廠,與時俱進再創紙業新里程碑,並期許自己與同仁,在既定的經營策略與業績目標上,做到加碼超標。 「用心、用新,對的事就堅持下去。」黃志成總結,在紙業打拚36年的心得,用良心做事情、用同理心待人,就能克服困難,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成就感更大,這樣的精神正在集團內互相感染,凝聚團隊士氣,讓永豐餘這棵紙業大樹持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