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真》兒少大量閱讀有助學業成績?

黃愛真》兒少大量閱讀有助學業成績?
黃愛真》兒少大量閱讀有助學業成績?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專欄】聯合國的定義٬未滿十八歲者稱為兒童◦

台灣生活習慣上的稱呼٬將十八歲以下分類為幼兒、兒童、少年、青年等◦幼兒約為進小學前的孩子;兒童指小學或者小學中年級(含)以下孩子٬少年為國中學生٬或者國小高年級以上孩子(在商業與文化出版定義下٬所謂少年目標消費群٬通常指國小高年級到國中學生)٬青年則為高中生◦以這樣的界定為前提٬筆者想談的學業學習٬包含國小、國中٬至於高中生部份是前兩者的放大擴散效應◦

大量閱讀有助於學業成績嗎?其實不一定◦

現在中壯年一輩的家長٬普遍都有說故事和陪伴閱讀的親子相處方式或者習慣٬但是我們從各項考試與會考成績٬似乎沒有看見多數孩子都屬於第一志願?或者我們可能猜測٬是否在綜合高中或者大學升學考試上墊底的孩子٬多為社經文化地位較弱勢家庭?然而٬若應然٬中產階級主流的普通高中與大學等升學系統孩子們٬各項程度應該越來越好?為什麼我們還看見許多感嘆孩子作文或其他程度有待加強٬越來越多更用心或者用力推動閱讀的老師∕家長?(近期還加入了補教業)

如果閱讀對學業沒有絕對幫助٬為何從中央到學校٬從老師到家長٬套裝設計了幾十種數不清的閱讀策略或者費盡心思引進閱讀策略٬讓孩子「快樂」閱讀٬非閱讀不可?或者閱讀是教育界設計出來的一整套中產資本主義觀念٬與文化產業建構的消費模式?如同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

教學現場上٬當閱讀與策略結合越深刻٬孩子學習的將會是一套套策略٬這些策略可以用在閱讀上٬或許更適當應用在課文解析上◦升學下的閱讀٬可以提升孩子思辨力٬但也如近幾次國際閱讀評比下的現象:孩子閱讀理解評比名次在國際排名上升٬閱讀興趣卻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我們來檢視日常閱讀與成績之間的關係◦非母語的學習٬真的需要大量閱讀◦然而其他的科目٬為什麼大量閱讀不一定能反映在成績上?許多孩子在幼兒及小學時期大量閱讀٬可以見到不錯的理解能力與書寫能力٬然而一但進入升學體系٬大概形成兩種極端٬繼續成為升學的勝利組٬或者極端無法適應٬並且教科書學習成為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課業學習逐漸成為挫折◦六年中學生活後٬對於學業終於失去信心◦

或許我們可以從最近關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去年代脈絡爭議談起◦我們從小帶領孩子大量閱讀٬現在台南的許多高年級孩子٬在學校與家庭提供充足書籍٬與自由閱讀的環境下٬許多已經可以閱讀金庸小說、龍騎士、波西傑克森等系列大部頭小說٬然而教科書在約十多年前善意地減輕孩子背負的重量下٬教科書變薄變輕٬然而少了的教材內容剛好是脈絡化٬教科書成為重點資料的堆砌٬孩子背誦的內容◦而養成大量閱讀習慣的孩子٬對於去脈絡化的閱讀٬以及背誦式的閱讀٬不一定能適應良好◦(我們在閱讀金庸的《神鵰俠侶》時٬大概不會想把整本書背起來吧?也不會因為女性意識而把楊過情節刪除٬提供讀者閱讀٬卻又要求他們閱讀理解?)閱讀理解良好與大量閱讀的孩子٬國語文成績應該還可以٬但是為什麼「還可以」?中學孩子的回應是٬有標準答案◦也就是٬閱讀最後還是需要回到「背誦」與標準答案的「規訓」上◦

國文之外的科目呢?為什麼大量閱讀後٬學習成績反應不出來?除了去脈絡化、標準答案等無法從教科書自給自足的閱讀٬孩子可能要在歷史、社會科學或者其他學科表現良好٬可能還需要「完形」的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大量閱讀歷史٬可能在進入中學後٬他才有能力將去脈絡化的歷史٬自行透過大腦儲存資料的「完形」作用٬將課本內容間的縫隙٬填補起來◦(當然٬擅長「完形」概念的老師٬也可以將脈絡填充٬帶給孩子完整的脈絡內容◦每個科目的老師可能都需要具備這項能力٬或者如同某位先進老師٬將教師備課用書提供給班上學生٬然後發現學生的學習力與成績都變得更好◦)

試想٬如此孩子就必須在進入中學之前大量閱讀歷史、地理、第二外語、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所有科目٬而且要達到大腦能自動「完形」的理解或者熟悉程度◦那麼٬請問٬孩子的童年還剩下什麼?

如果٬我們在中學孩子的班級上٬放上大量的補充讀物٬填充孩子學習的脈絡性呢?其實很多老師已經在做了◦然而٬大量閱讀的孩子還是需要記憶教科書的片段知識٬因為考試無法以課外閱讀的大量知識作答٬因為٬考試有「標準答案」◦所以大量閱讀的孩子٬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大量閱讀除了紓解孩子在生活中的壓力٬如果要應用在學科成績٬大概要看孩子的運氣和家長的資源能力(包括改換體制或自學)◦當然٬也還有站在體制「既外且內」線上的老師٬需要一起加油◦期待消解孩子的壓力٬同時讓閱讀力成為真實的國力展現◦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照片為《誰殺了羅蘭巴特?》書封◦書名具有與本文內涵象徵意義◦野人出版◦黃愛真拍攝◦

● 原文見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愛真老師的閱讀童心園」部落格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