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線上講座:認識飲食障礙及治療法

聖荷西臨床心理諮詢師黃玉萍博士攜手華人健康促進計畫,於上周末通過Zoom舉辦了一場名為「認識飲食障礙」的心理健康講座。黃玉萍向觀眾分析了飲食障礙的形成原因和分類,以及治療方法等基本知識。

黃玉萍說,「飲食障礙」是一個比「飲食障礙症」更廣泛的詞,主要是形容我們和食物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飲食障礙症狀的頻繁程度與嚴重性,決定了你是否有飲食障礙症。黃玉萍擔心地表示,「疫情飲食障礙還蠻有影響的。很多時候大家聚到一起可能要吃東西,但是疫情期間我們就更孤立了一些。如果我們是自己一個人住,或者一個人呆在家裡的話,可能會一天不吃或者兩天不吃,那樣的行為可能會導致飲食障礙惡化。」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定義,飲食障礙症是指飲食行為失調所導致的疾病,包括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貪食症(Bulimia Nervosa)、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除了這三種比較常見的飲食障礙症之外,還存在異食症、反芻障礙、迴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等一些比較不常見的飲食障礙症。

厭食症的患者,即使自己本身體重過輕,但是他們還是覺得自己很胖,害怕肥胖或體重增加,這其實是一種扭曲的自我認知。

貪食症患者在暴飲暴食後,又通過自我誘發的嘔吐、吃瀉藥排泄和過度運動來防止體重增加,他們的自我評價受到身體體型和體重的過度影響,通常他們的體重也並沒有過輕。

暴食症患者失去對食物攝入量的控制,他們會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掉比正常情況下更多的食物,吃得太快太多,直到出現了痛苦的飽腹感,進食之後他們還會感到自我厭惡或內疚,但他們不會採取自我催吐、鍛煉,或使用瀉藥等行為來緩解不適。

黃玉萍說,「飲食障礙不一定只會對女性有影響,雖然女性可能比較偏向於尋求諮詢和幫助,其實它對男生也會有很大影響。每個人在遇到飲食障礙時,情形都很不一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症狀,因為什麼原因,對他們生活有什麼影響等。」

黃玉萍說,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所以必須用心地去傾聽和了解,看看患者的問題是什麼,他們可能是壓力過大,或是無法調節情緒,所以當感到很焦慮時,催吐就成了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這會陷入一種循環。

根據黃玉萍的建議,如果你出現了把體重當做衡量自我價值的首要目標,或者對自己體型極度不滿,遠離家人和朋友,或者多次經歷無法控制飲食的情形,或者運動過度,頻繁節食與限制飲食,故意讓自己嘔吐或常服用瀉藥等行為,就要盡快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你身邊的人有以上情況,而你想要幫助他們,可以自己先了解飲食障礙的相關知識,先向他們表達關心,但不要過分談論飲食、體重或食物,不要給他們批評和指導,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幫助,但要做好他們可能會否認問題,生氣或者拒絕幫助的心理準備。

黃玉萍表示, 「吃是個很複雜的概念,我們都得要吃東西。吃,其實也有心理安撫的效果。但如果我們有飲食障礙,它則會造成一些焦慮情緒,或者其他心情上的影響。」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新州好市多改變策略 只有會員才可加油
從五角大廈到CIA到國務院 都成立專責單位緊盯這個國家
國會暴動調查首次聽證…企圖政變的頂點 直指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