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發電創新綠能 國海院發表研究成果

記者孫建屏/高雄報導

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東側邊緣及太平洋西側邊緣,於東部海域估計有每秒20-40百萬噸巨大流量的黑潮通過,這股巨大的動能具有相當潛力,可作為臺灣發展具規模的自主再生能源,國家海洋研究院已分別與國內中山大學、臺大等合作發展相關發電機組,今日透過洋流能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動執行進度發表暨海洋能發展研討會,說明今年與國內學界合作,執行洋流能研究計畫的成果,與海洋能後續發展規劃。

研討會上午議程主要介紹洋流發電機組研製與發電配套方案,說明國海院結合學界研究量能,除了與中山大學合作進行浮台式黑潮發電機組、與臺灣大學共同發展浮游式黑潮發電機組,並完成實海拖船測試外,更邀國外廠商與會說明風箏海流發電系統、期望分析不同發電型態,找出最符合臺灣的機組。

下午則說明洋流測試場與動態電纜規劃配置,藉由高精度數值模式建置與現場觀測結果,與當前動態電纜發展現況,提供後續海流發電廠商測試之用,並在綜合討論中,彙集產、官、學、研各領域人員共同討論臺灣海洋能後續發展,希望逐步邁向黑潮發電商轉之路,並提供不同綠色能源的選項。

國海院副院長陳建宏表示,該院將12月25日至27日在高雄圖書總館舉辦年終成果發表會,將展示更多洋流能及相關研究成果,歡迎民眾前往參與,以更深入了解該院的研究成果。同時,國海院也已規劃明年將舉辦多場相關海洋能活動與競賽,活動資訊將陸續在國海院網站公布,歡迎國人踴躍報名參加。

國家海洋研究院25日舉辦洋流能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動執行進度發表暨海洋能發展研討會,說明今年與國內學界合作研究計畫成果與後續發展規劃。(國海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