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背後

到了約定採訪時間的十分鐘前,為了確保連線順利,我們先點了一下連結。誰知道下一秒,電腦畫面上就出現了一個大大的,橘色衣服的面孔。他一邊咀嚼著早餐,一邊揮揮手,嗨,早安。

時間是紐約早上七點鐘,台北晚上七點鐘。這一刻,我們彷彿闖進了未來,和世界連上了線。

梅西(Elliott Masie)是學習趨勢專家,是美國白宮,和聯合國的學習與技能提升顧問。他同時是百老匯的知名製作人,曾經獲得多座東尼獎。

問他為什麼可以同時跨越兩種領域,遊刃有餘,他說:「因為我是個學習者。」他喜歡學習新東西,所以當新科技興起,他會努力了解新的發展和應用;當他變成百老匯的製作人,他會尋找專家來教導他,並給他回饋(見373期四六頁)。

隨著年紀漸長,要真正具備學習者的心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腦中有太多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既定的假設和成見,難怪畢卡索會說:「我花了整整一輩子的時間,才學會像小孩子一樣作畫。」

但這種學習者心態,在企業裡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進行策略規劃的時候,很多人對於環境和競爭,有太多既定的判斷,無法歸零思考。事實上,在進行情境規劃時,我們應該當個學習者,必須如同局外人似地,客觀檢視公司所處的情境,而不是繼續當個局內人,導致當局者迷。

此外,不論你現在的策略是什麼,你有沒有想過,它背後的假設是什麼?例如,你假設顧客喜愛某種生活形態,假設產品的原料會跟昨天一樣。

那麼,如果這些假設未來不成立呢?檢視這些假設,可以讓我們思考,未來的情境會有多大的可能(見373期七二頁)。

同樣地,在討論一些提案時,也要分清楚點子和背後的概念。日本頂尖廣告公司博報堂,對這個步驟有清楚的解析。

舉例來說,如果討論主題是,為了凝聚員工向心力,我們該舉辦什麼活動,有人建議一起打保齡球;有人說帶家人一起烤肉;有人提出帶各自推薦的書放在公司書櫃交換看。這時候,要決定的不是該採取哪個點子,而是這些提案背後的觀念是什麼。

例如,「帶書來交換看」這個想法,背後的觀念是,讓大家了解彼此上班以外的興趣。因此,這個活動的觀念就是「更了解其他人」。然後便可從這個觀念開始,繼續發想,引發出更多更好的點子(見373期一一八頁)。

釐清策略背後的假設,找出點子背後的觀念,讓思考更深入,討論更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