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併鼻息肉常復發? 醫曝治療新選擇:5項條件符合3點可考慮生物製劑介入

 

鼻塞、聞不到好痛苦!在台灣有不少民眾長期飽受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困擾,老是出現鼻塞、流鼻涕、鼻涕倒流等症狀,甚至因此影響睡眠,導致白天精神變差;接受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有部分患者手術後又一再復發,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傅嘉祥表示,2022年台灣鼻科醫學會公布生物製劑指引,提供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病友手術後輔助控制疾病的新選擇。

 


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 典型症狀為鼻塞或嗅覺異常


慢性鼻竇炎形成原因是當鼻竇遭受病原體、過敏原、空氣汙染物等侵犯時,導致黏膜發炎而引起的一連串免疫反應,形成黏膜清除功能不佳,或是黏膜發炎造成鼻竇開口阻塞,進而導致黏液堆積,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而產生息肉的原因,與發炎細胞聚集後引發的連串免疫反應有關,接著造成纖維蛋白堆積,組織過度水腫,上皮障壁遭破壞,最後形成息肉。

據統計,慢性鼻竇炎盛行率在歐美國家是10%至15%,台灣則為15%至20%,而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盛行率,台灣與歐美國家差不多,約占5%左右。不過,傅嘉祥醫師坦言,在醫學中心見到的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比例較多,而且個案的病況都較為嚴重或症狀持續較久,用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而轉介到醫學中心尋求治療。

相較於無鼻息肉的鼻竇炎,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症狀表現有什麼差異?傅嘉祥醫師解釋,最常見的症狀以鼻塞為主,也可能合併嗅覺的問題,如嗅覺下降或改變。因息肉長出會塞住鼻腔、鼻竇,病人也可能有張口呼吸、睡眠呼吸障礙,造成日間精神情緒變差。其他的症狀和慢性鼻竇炎相似,例如流膿鼻涕、鼻涕倒流、慢性咳嗽、頭痛、眼窩旁疼痛、臉頰痛等,孩童則可能合併中耳炎、中耳積水、夜間咳嗽、長期張口呼吸引起臉型改變或齒列紊亂、白天嗜睡或學習狀況不佳等。


四旬婦動2次手術仍復發 恐和第二型發炎體質有關


關於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治療,一開始會先以藥物控制為主,包括廣泛性口服的抗生素、黏液稀釋劑、類固醇鼻噴劑等,也同時請病患沖洗鼻子。但當病人接受內科療法仍無法改善症狀,就可能要考慮外科治療,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來清除發炎物質及息肉。

傅嘉祥醫師透露,診間曾收治一名四旬的外籍配偶,因患有雙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長期有鼻塞、嗅覺不佳的問題,在5年內接受2次鼻竇內視鏡手術,原本術後症狀明顯改善,但一年後的追蹤又見息肉長出以及嗅覺下降。由於患者不想再接受第3次手術,於是反覆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但一停藥,症狀很快又會復發,這讓她相當困擾。

面對這群症狀棘手的雙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患者,已接受多次內科治療及完整的手術治療,息肉還是「生生不息」,醫界積極找原因,將慢性鼻竇炎患者做基因分型,結果發現這類患者多屬於第二型發炎的體質,若患有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即使接受了完整的手術治療,治療後復發的機率會比非第二型發炎體質者高。


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成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患者福音


隨精準醫療世代來臨,醫界近年也發現生物製劑有助降低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復發風險。台灣在2022年跟隨歐洲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指引(EPOS2020)的腳步,公布生物製劑使用指引。

哪些患者可考慮生物製劑治療?傅嘉祥醫師強調,關於生物製劑使用條件,台灣鼻科醫學會建議患者需18歲以上,且病況為雙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並至少經過1次完整的手術治療者(或是因手術禁忌症不適合手術者),雙側內視鏡鼻息肉評分在4分以上,可進行適應症評估。若為無鼻息肉慢性鼻竇炎或單側鼻息肉,則不建議使用。另外,據生物製劑使用指引,下列5項條件中有符合3點以上的患者,則建議考慮生物製劑介入。


▸1.第二型發炎體質者:當患者血液的嗜酸性球250以上(每微升),或組織內的嗜酸性球10以上(每高倍鏡視野),或血液免疫球蛋白E 100單位以上(每毫升)。
▸2.先前接受過1年2次以上的口服類固醇療程,或不適合類固醇治療者。
▸3.鼻竇炎評估量表(SNOT-22)評估,症狀分數40分以上(滿分為110分)。
▸4.嗅覺評估為嗅覺減退。
▸5.本身有合併共病,例如需常規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的氣喘、或是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加重型呼吸道疾病。


傅嘉祥醫師說,在生物製劑通過國內食品藥物管理局治療鼻息肉的適應症後,這名四旬外籍配偶因反覆服用類固醇到開始出現副作用,經評估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因此下定決心嘗試生物製劑治療,後續追蹤透過鼻竇內視鏡檢查,復發的鼻息肉消失,嗅覺也恢復正常。正確使用生物製劑,可降低約7成需反覆手術機率,但由於每位病友的情況不盡相同,治療前仍須經過專業的鼻科醫師整體評估。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不只膿鼻涕、鼻塞!鼻竇炎「7個」意想不到的附加症狀 眼睛痠、臉頰痛都在內
·頭痛、口臭、牙痛恐是慢性鼻竇炎惹禍! 醫曝「7大危險因子」:超容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