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絲坦抵臺 為貝多芬暖壽

▲photo: Andrej Grilc

睽違兩年多,知名鋼琴大師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日前再度前來,除了在臺北教育大學舉行大師班,更要在今晚帶來本次訪臺唯一的鋼琴獨奏會,與臺灣樂迷一起為即將到來的貝多芬250周年誕辰暖壽。

談到這次的貝多芬,齊柏斯坦不改近年「經典名曲+罕奏作品」的組合,安排了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Op. 57)與D大調24段變奏曲(WoO65)。前者可能是貝多芬所有鋼琴奏鳴曲中,齊柏斯坦演出頻率最高、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她認為該曲就像一個故事,從起頭,中間經歷各種變化,再到最後的結尾,有一套脈絡可循;可是她的演奏,不是講自己的故事,也不是講任何其他人的故事,而正是把貝多芬曲中的故事講給所有的觀眾聽。

現在正於維也納任教的她,也提到很多學生覺得莫札特或貝多芬有距離感,演奏他們筆下的德奧經典,總不知如何下手:「但其實在維也納,到處都是這些作曲家們曾經活動的痕跡,像是海頓最後的故居、貝多芬的數個寓所、莫札特的家等、他們走過、笑過的街道,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啊。」這回她就選擇了鮮有鋼琴家演奏的D大調24段變奏曲:「它其實就在譜集裡,跟《狄亞貝里》或其它變奏曲一樣,但目前可能只有一或兩位鋼琴家演奏它……我跟當年布梭尼大賽同屆的得獎者說我要彈這曲,他的反應是『這首太難了』(編按:齊柏斯坦1987年獲該賽首獎,此處所提為同年獲得三獎的Alfredo Perl。」

「我們不能只有經典名曲。很多作品之所以乏人問津,不是因為品質不好,而是太難演奏或表現。」相對於青年學子們對貝多芬「嚴肅」、「崇高」的一般印象,齊柏絲坦看中的,卻是此曲滿滿的幽默。她借用美國知名音樂學家Robert Levin的說法,在琴上示範一連串音符之後的兩下重音:「哈!哈!」就像是作曲家把笑聲寫在譜上;把一段旋律示現一次、換個速度再現、然後轉調,連續這樣4次,就得到8段變化;再如故意在變奏後休止幾個小節,再突然彈出幾個真正的結尾音……種種促狹,讓這首1791年的小品,聽起來頗有「貝多芬字句」加上「莫札特語法」的趣味:「我不認為音樂會是在娛樂(entertain)觀眾,但如果彈奏這樣的音樂時,看到觀眾嘴角泛起的笑意,那這故事就說成功了。」

與2017年上回來臺時一樣,這次齊柏絲坦也準備了李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改編與《獨奏大協奏曲》——都是她去年在李斯特誕生的小屋旁、聲學效果極佳的新音樂廳演出的曲目,她也與合作20年的老搭檔阿格麗希一起演奏過《大協奏曲》的雙鋼琴版本,這次則會自己單挑獨奏版本。

在與齊柏絲坦近距離共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位年過50的鋼琴家本人似乎比照片裡的形象要苗條、年輕——也許是她遷居維也納,在這四、五年來樂於投入教育工作的成果——問起熱愛教學的她,為何這麼晚才出任全職教授?她坦言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之前一直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但她想起大約15年前,曾跟自己的教授Alexander Satz 說起是不是應該擔任教職?時年九十多歲的教授跟她說:「你有孩子要顧、有音樂會要開,先去做吧,等50歲時,你就會得到教職了。」後來她在德國屢試不成,卻正是在49歲半時(2015),接下邁森伯格(Oleg Maisenberg)與近日甫離世的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之位,成為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鋼琴教授,齊柏絲坦不禁笑道:「我的老師說得真對啊!」

齊柏絲坦鋼琴獨奏會 ‧ Lilya Zilberstein Piano Recital

演出曲目:

‧ 李斯特(1811-1886)改編舒伯特之《四首藝術歌曲》

《流浪者之歌》

《小夜曲》

《紡車旁的格麗卿》

《水上吟》

‧ 李斯特(1811-1886):《獨奏大協奏曲》

‧ 貝多芬(1770-1827):D大調24首變奏曲

‧ 貝多芬(1770-1827):F小調第23號鋼琴奏鳴曲《熱情》,作品57

時間地點:

2019/11/26(二)19:30國家音樂廳

購票連結:

https://concert.muzikair.com/tw/events/8e8e57af-9f2f-45e8-af5a-747f86572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