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島20年堅持總量管制 成生態觀光之島

龜山島是國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多年來實施登島人數的總量管制管理良好。(孫文臨攝)
龜山島是國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多年來實施登島人數的總量管制管理良好。(孫文臨攝)

龜山島是國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多年來實施登島人數的總量管制管理良好。(孫文臨攝)

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台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轉往國內旅遊,帶來一波又一波爆發性人潮,暑假期間,許多離島湧入大量遊客,帶來廢棄物過量、水資源及電力不足、損害海洋生態等環境衝擊。

要如何在發展觀光與保護環境兩者間取得平衡?答案或許是「龜山島」。龜山島開放觀光20年,嚴格落實總量管制的旅客限制,20年來的登島申請幾乎天天額滿,遊客的青睞永不停歇,也讓永續生態旅遊在此實現。

從每日250人到1800人龜山島的總量管制怎麼算?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以東10公里處的太平洋外海,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約2.8平方公里,島上的龜甲山海拔398公尺,為台灣離島中第二高,僅次於蘭嶼紅頭山。清代開始就有人定居於島上,直到1977年因國防需求,政府強制將島上的居民迫遷至本島,並實施22年的軍事管制,2000年後開放觀光,至今滿20周年。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處處長陳美秀直言,龜山島總量管制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年開放觀光時的主事者做出了正確決定,讓後人可以得以遵循前人的腳步,「如果一開始沒有限制,現在要做總量就不容易了。」他也強調,「要維持這個制度,觀光業者的認同與旅客的支持兩者缺一不可。」